中國北宋哲學傢。理學奠基者之一,與周敦頤、邵雍、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字子厚。原籍大樑(今河南開封)。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隨父僑居鳳翔郿縣橫渠鎮(今陝西眉縣橫渠鎮),因在橫渠鎮講學,故世稱橫渠先生。其弟子多為關中人,故其學派稱“關學”。張載“少喜談兵”。後經范仲淹指點而讀《中庸》,由六經而及釋、老,最後返回到六經。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曾任崇文院校書等職。

  張載提出“太虛即氣”的命題。認為整個世界都由氣構成,平常人們所說的虛空、太虛,隻不過是氣散而未聚的原始狀態而已。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正蒙·太和》)。萬物、太虛都是氣存在的不同形態,所以說“虛空即氣”,“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從“太虛即氣”的觀點出發,張載批判瞭佛道兩傢關於“空”、“無”的觀點。張載提出瞭“一物兩體”的辯證思想,認為事物是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張載承認人有“見聞之知”,但更重視超越“見聞之知”的“德性之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正蒙·太和》),乃“誠明所知”,主張人不應該“以見聞梏其心”,而應通過盡心而知性知天。張載提出瞭“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人性學說。“天地之性”是太虛之本性在人身上的體現,是純善的;“氣質之性”是人因稟受陰陽之氣而具有的一種特殊本性,是人不善的根源。張載主張通過修養功夫“變化氣質”,以保存“天地之性”。張載還提出瞭“民胞物與”的泛愛思想,主張人人都應該像兄弟一樣相愛。

  張載的哲學思想對宋明清幾代的哲學有重大影響,他的“氣”的思想以及“心統性情”的觀點為朱熹所吸收,成為其龐大理學體系的一部分。王廷相、王夫之發展瞭其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張載的著作在明初永樂年間被編入《性理大全》中,作為開科取士的必讀書之一。

  張載的主要著作有《正蒙》、《橫渠易說》、《文集》、《張子語錄》、《經學理窟》等。據朱熹、呂祖謙所編《近思錄》的引用書目,張載尚有《論語說》、《禮樂說》、《孟子說》,但都已散佚。張載的著作,明代萬歷年間沈自彰匯編為《張子全書》。1978年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瞭《張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