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解決盈虧類問題的一種算術方法。成書於西漢的中國古代數學經典《九章算術》的第七章為“盈不足”,提出瞭盈不足術、兩盈兩不足術、盈適足不足適足術。“盈不足術曰:置所出率,盈、不足各居其下。令維乘所出率,並以為實。並盈、不足為法。實如法而一。有分者通之。盈不足相與同其買物者,置所出率,以少減多,餘,以約法、實。實為物價,法為人數”。用現今的符號就是:設每人出a1,盈(或或不足)b1,每人出a2,盈(或不足)b2,其中在“盈”時,b1b2>0,“不足”時,b1b2<0。術文表示公式:

公式(2)、(3)分別給出瞭典型的盈不足問題的人數和物價,公式(1)用於解決一般算術問題。原來,任何一個數學問題,隨便假設一個答案,必定或盈,或不足,或適足。兩次假設,就會將任何一個數學問題化為盈不足問題,可以用公式(1)求解。這類算術問題占盈不足章例題的大部分。 劉徽用 齊同原理對盈不足術的正確性進行瞭證明。盈不足術實際上是一種線性插值法,因此,對線性問題,公式(1)可以得出精確解,對非線性問題,則隻能給出近似解。 《九章算術》的作者和劉徽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盈不足問題也是後來許多數學著作的重要部分。在11~13世紀一些阿拉伯數學傢的著作中,也出現瞭盈不足術,並稱之為 天秤術契丹算法。當時阿拉伯人所說的“契丹”,即指 中國。在歐洲中世紀,為瞭解決 pxq=0這種類型的問題,有時用到所謂“ 雙設法”,即通過兩次假設以求未知數的方法,又稱為 雙假位法迭借術增損術盈朒術等。其大意是:設 a 1a 2x的兩個假設值, b 1b 2是差值,這時有: a 1 pq= b 1 a 2 pq= b 2求出 x, p, q,就是上述(1),(2),(3)式。在符號代數學發展起來之前,雙設法是中世紀歐洲解決算術問題的一種主要方法。13世紀意大利數學傢 L.斐波那契在《算盤書》中說:“契丹法,阿拉伯名詞。拉丁譯文當為迭借法……亦可稱增損術。”明確指出瞭這種方法的淵源。因此,可以認為,正是中國古代的盈不足術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在歐洲數學發展中起瞭重要的作用。

  在現代數學中,求解線性方程已無須用盈不足術。但為計算高次數字方程或函數方程f(x)=0的實根近似值,有時還要用到公式

,顯然此即公式(1)。在代數學和近似計算中,這種方法一般稱為 弦截法線性插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