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的殮服。又稱玉匣玉柙玉㭱。以玉衣為殮服,可能是想使屍骨不朽。

金縷玉衣(滿城漢墓出土,上為劉勝玉衣,下為竇綰玉衣)

  玉衣外觀與人體形狀相似,可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開。玉衣由許多玉片組成,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銀絲或銅絲編綴,極少數用絲線編綴。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首次出土完整的金縷玉衣(見圖)。其中劉勝玉衣全長1.88米,臉蓋上刻出眼、鼻和嘴,上衣前片制出寬闊的胸部和鼓起的腹部,後片下端如人體臀部形狀,左右褲筒如人腿形狀,鞋為方頭平底高腰。全套玉衣由2 498塊玉片組成,編綴玉片的金絲共重1 100克左右。江蘇徐州獅子山漢墓的金縷玉衣,由4 000餘塊玉片組成,玉質精良,制作工藝水平很高,屬西漢早期玉衣。安徽、山東、陜西、河南、廣東、四川、湖南、雲南、北京的一些漢墓中,也曾出土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

  玉衣與春秋戰國時期死者臉部覆蓋的“綴玉面罩”和身上穿用的“綴玉衣服”有淵源關系,其形制和編綴方法,受當時鐵質甲胄的影響。據《後漢書·禮儀志下》記載,皇帝死後,使用“金縷玉柙”;“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到東漢,玉衣已明確分為金縷、銀縷、銅縷3個等級,確立瞭分級使用的制度。曹魏黃初三年(222),魏文帝曹丕吸取漢代諸陵因有“金縷玉衣”而遭盜掘的教訓,廢除使用玉衣的制度。在考古工作中,也未發現東漢以後的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