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足綱一大類動物。全海生。鸚鵡螺類已知最早出現於寒武紀,在奧陶紀和志留紀達到全盛,種類繁多,分佈極廣。至今共有75科300屬3 500種,現僅存1科1屬3種,其他類型和屬種均已絕滅。現生1屬3種是海洋中的活化石,主要分佈於菲律賓群島南部、新赫裏多尼亞島、新不列顛島附近的海域。中國西沙群島、海南島南部和臺灣東部沿岸僅采到鸚鵡螺空殼,為鸚鵡螺屬(Nautilus)的模式式種——鸚鵡螺,是現存的3種鸚鵡螺中最常見的一種。全部身體為石灰質的螺旋形外殼包被,殼較大,殼質厚,左右對稱,殼面具色紋(見圖),臍孔有或無。殼內由隔壁分成約30個殼室,動物體居於最後端最大的殼室中。主要通過串管排出海水,調節自身的比重而浮沉於水層中。活體死後,空殼充氣上浮,隨海流四處漂蕩,散佈很廣。主要營底棲生活,白天多在珊瑚礁間或海底棲息,或以幾十隻短腕爬行,夜間常憑借漏鬥和串管排出海水而短暫遊泳。主要以蟹類、底棲蝦類和海膽等為食。卵單個產出,個體大,數量少,產卵量從幾個至幾十個。

  鸚鵡螺類的特異結構是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材料。鸚鵡螺類化石的殼形多樣,有螺旋形、直錐形、彎錐形,它們是一類重要的標準化石

  過去鸚鵡螺類劃為一個目。20世紀60年代,把它列為超目。20世紀70年代,又把它升為鸚鵡螺亞綱,下分鸚鵡螺超目珠角石超目內角石超目(有人還列出桿石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