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多民族國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它吸收波斯、阿拉伯等外來音樂文化之精華,逐漸形成瞭獨具一格的印度音樂文化。印度音樂與宗教、神話及傳統的哲學觀念緊密相連。古典音樂占主要地位。

  歷史 約西元前16~前4世紀,是印度音樂史上的吠陀讚歌時期。印度古典音樂起源於雅利安人宗教儀式的吠陀贊詩。吠陀詩集共4部,其中《梨俱俱吠陀》是最古的詩集,收詩1 028首。內容包括神話傳說、自然現象、社會現實生活的描述。《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依據於《梨俱吠陀》。《娑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演唱這些贊歌時,由指定的婆羅門祭司依高、低、中3種音調唱誦。曲調多半音進行,用維納伴奏。《夜柔吠陀》是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歌曲來進行祭祀的。前6~前4世紀,印度產生瞭兩部不朽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在《羅摩衍那》中記載瞭印度最古老的兩種音階:薩音階和瑪音階;還記載瞭歌唱時使用的3種音調、7種調式和印度音樂美學中所論及的7種“拉斯”(韻味或情趣)。約2世紀,出現瞭婆羅多的著作《舞論》,它標志著印度古典音樂已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圖1 南印度的維納演奏

  從4世紀開始,波斯、阿拉伯等外來民族的音樂文化在不同時期對印度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影響。11世紀,穆斯林大量進入北印度,帶來瞭波斯和阿拉伯的音樂與各種樂器。14世紀起,在波斯和阿拉伯世俗音樂的影響下,印度斯坦音樂開始擺脫宗教儀式的束縛,在風格和特點上發生瞭明顯的變化。A.庫斯羅對北方印度斯坦音樂的發展有較大貢獻。南印度卡那迪克音樂受外來影響較少,基本上保留瞭原有風格。這樣,印度便逐漸形成瞭南北兩大風格的音樂。

  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民族音樂文化一度衰退。自19世紀末以來,一批民族音樂傢致力於民族音樂的復興和發展。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時期,產生瞭大量愛國歌曲。特亞加拉賈、V.D.巴盧斯卡和V.N.帕德肯岱是近代著名的音樂傢。

  音階 婆羅多《舞論》指出印度音樂中每一音階有7個音級,這7個音級的名稱是:“薩賈”、“裡斯帕”、“甘塔拉”、“瑪提亞瑪”、“班恰瑪”、“泰瓦達”、“尼沙達”,縮寫為Sa、Ri、Ga、Ma、Pa、Dha、Ni。這些音級之間的音程根據把一個八度分為22個“什魯蒂”(微音程)的原則來劃分。13世紀沙楞伽提婆的著作《樂藝淵海》中提到第三種音階——甘塔拉音階,又稱“天國音階”,在當時很少使用,但對後世東南亞音樂有一定影響。而薩音階和瑪音階則一直是印度音樂理論的基礎。

  以薩音階和瑪音階中的各音作主音,可構成14種調式音階。但在實踐中使用的僅7種,其中4種以薩音階中的Sa、Ri、Dha、Ni為主音,3種以瑪音階中的Ga、Ma、Pa為主音。這7種常用的調式音階後來發展為有規定的強音、開始音和結束音的調式,印度音樂術語中稱作“賈蒂”,它是拉格的前身。

  拉格與塔拉 拉格(具有調式意義的曲調程式)和塔拉(節奏)是印度傳統音樂的兩大基本要素,也是音樂創作的理論基礎。拉格一詞最早見於約公元6世紀馬坦加所著的梵文書《佈爾哈德代希》中。此詞源於梵語,意即色彩、情緒;在音樂理論中可理解為一種具有調式意義的旋律程式,既具有調式的功能,又有旋律的特色。在印度,音階要通過拉格來體現。

  按照傳統習慣,拉格的使用通常與印度的春、雨、夏、秋、涼、冬6個季節及一天中不同的時辰聯系在一起。北方的印度斯坦音樂至今仍嚴格遵守拉格的時間規定,而南方卡那迪克音樂則不強調此點。

圖2 印度樂器西塔爾、坦佈拉、塔佈拉演奏

  塔拉一詞是印度音樂的節奏用語,隻表示節拍的基本計數時間,通過分割產生的再分計數時間,才是曲調和鼓聲節拍的標準時值。多次的擊奏或基本計數時間組合成一個樂段,它是曲調和音樂形式內部結構的標準,“×”在印度音樂術語中稱作薩姆,相當於西方音樂中的強拍,在各種擊奏時都必須最強,標志著由它開始瞭一個節奏循環。“0”稱作克利,指弱拍,它預示瞭一次新的循環又將臨近,並被視為保持節奏的標志。每種塔拉都有其基本口訣,是一種模擬鼓聲的音節。這種口訣構成鼓語,並可由此組成鼓的樂句和樂段。

  印度音樂的節奏非常細致,在古代文獻中記載有100多種塔拉,但通過歷史的演變,保留下來的僅1/3。除瞭拉格和塔拉外,大量使用裝飾音也是印度音樂的特點之一。印度音樂以口傳心授為主,聲樂占主要地位。表演者在演出時往往即興發揮,因此表演者亦是創作者。印度傳統音樂以單聲部曲調為主,傳統音樂的主要體裁有“特魯帕德”(英雄敘事歌曲)、“圖姆裡”(抒情歌曲)、恰紮爾(愛情歌曲)、塔帕(趕駱駝人的歌)、“巴哲納”(宗教歌曲)、達瑪爾(舞蹈歌)、“塔拉納”(練聲曲)和“霍裡”(酒紅節歌曲)等。

  印度樂器種類繁多,其中弦鳴樂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維納,有南維納和北維納兩種。西塔爾在南亞各國流行;坦佈拉是一種四弦低音樂器,無品,用空弦奏持續低音作伴奏;瑟羅德是短頸無品,琴體呈長方形,演奏時橫抱於胸前;薩林達是印度民間藝人最喜愛的樂器;薩倫吉、比恩也都較常見。氣鳴樂器中橫笛歷史悠久,常在印度的雕刻和壁畫中出現,其他如薩赫奈伊、朋吉、納格斯沃勒姆、奧圖等也較流行。膜鳴樂器主要有塔佈拉、帕卡瓦吉、姆爾登加姆、納加拉、多拉克、達卜、圖爾和達瑪魯等。體鳴樂器有各種銅鑼、鐃鈸、鐘鈴、響板等。較為特殊的有陶罐和水碗琴。上述樂器多用來為聲樂和舞蹈伴奏,獨奏和小型合奏近年來發展較快,成為音樂會的常用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