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的主要居民。雅利安一詞源於古波斯語Ariya,意為“有信仰的人”。在印度古文獻《梨俱吠陀本集》中,意為出身高貴的人。雅利安人是指使用吠陀梵語(屬印歐語系東支)的人,不帶有任何種族含義。

  雅利安人最初的故鄉是南俄草原,後來從這個地區向亞洲和歐洲遷徙。其中的一支——印度-伊朗人定居在中亞兩河(阿姆河與錫爾河)平原。約在西元前14世紀的早期吠陀時代,印度-伊朗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稱印度--雅利安人(在古代印度文獻中隻稱雅利安人);另一支進入伊朗,稱伊朗-雅利安人

  印度–雅利安人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遊的七河流域(或稱五河流域)。當時畜牧業占主導地位,農業隻具有兼營性質,城市文明尚未出現。雅利安人在《梨俱吠陀》中並未作為種族觀念使用(最早把雅利安人作為一個種族來理解的論點源於19世紀歐洲語言學傢的印歐母語論,其錯誤在於把語言等同於種族)。他們侵入七河流域後,征服瞭當地的土著居民,過著原始社會末期軍事民主制時代的生活。考古發掘表明,在從中亞到北印度的許多交通要道上都發現有雅利安人的文化遺存,居民使用紅色或灰色陶器,畜養牛馬,掌握煉銅技術。這些遺存被命名為“犍陀羅墓地文化”。以後他們又向東方的恒河流域發展,進而擴張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區。此時,原始的部落組織逐漸解體,出現部落聯盟,各聯盟間不斷進行戰爭。約在公元前第1千紀初期,伴隨鐵器的出現,少數先進部落開始過渡到國傢。至公元前6世紀,在恒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形成20多個小國,進入印度次大陸歷史上的“十六國”時代,或稱列國時代。在印度-雅利安人向東方和南方擴展過程中,沿途土著居民或被征服,或被驅散,而他們則成為古代印度次大陸上的主要居民,同時催生瞭瓦爾納制度(見印度種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