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秦時期史籍。本名《周書》,隋唐以後又稱《汲塚周書》。今本全書10卷,正文70篇,其中11篇有目無文,42篇有晉五經博士孔晁註。各篇篇名均贅“解”字。又序一篇,各本或在卷端,或附卷尾。序與《尚書》序相類,分言各篇之所由作。正文基本上按所記事之時代早晚編次,曆記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及景王時事。

  書之來歷,漢劉向以及《隋書·經籍志》和劉知幾《史通通》皆以為是孔子刪削《尚書》之餘篇。今人多不信從,而以為是戰國人所編。各篇寫成時代或可早至西周,或晚至戰國,另有個別篇章,可能還經漢人改易或增附。此書在漢代已散佚不全。劉向校書,即謂存者45篇。今傳60篇本,蓋又經後人改編。有人認為今本蓋後人合舊本與晉太康間汲塚所出之周書而成,故有“汲塚周書”之名。但多數人認為稱今本《周書》為《汲塚周書》,是一種誤解。

  《逸周書》內容龐雜,各篇體例不盡一致,性質亦有不同。如前3篇《度訓》、《命訓》、《常訓》,皆以王者師的口吻,講為政牧民之道;第5篇《糴匡》和第11篇《大匡》,講救助災荒的措施與制度,第6~10篇《武稱》、《允文》、《大武》、《大明武》、《小明武》及第32篇《武順》、第33篇《武穆》和第68篇《武紀》,均類兵傢言;而自第11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維(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開頭,記事或言。第30~50篇,主要記伐商前後事。如《酆謀》記伐商前的準備,《和寤》記伐商途中事,《克殷》記克殷的經過及善後,《世俘》主要記伐殷戰果,《商誓》主要記武王訓告商舊臣諸侯之辭,《度邑》記周公規擬伊洛而定“天室”之事,《作雒》記營建成周之緣起及成周之制。第51篇《月令》是有關天文歷法的文字。第52篇《時訓》記一年中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時之物候。第54篇《謚法》言給謚的法則。第58篇《官人》與《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文同而人異(《大戴禮》為文王與太公望,此為文王與周公旦)。第59篇《王會》,記成周之會的盛況及各方貢獻。第60篇《史記》,記歷史上諸王國滅亡的原因與教訓。第62篇《職方》,即《周禮·夏官·職方氏》文。第63篇《芮良夫》,記芮良夫訓誡厲王之辭。第64篇《太子晉》,記周景王太子晉行事。第67篇《周祝》,則又為韻語,純系說教。

《逸周書》(明萬歷程榮刻本)

  今存59篇中,屬於或基本屬於西周作品者大概有《世俘》、《商誓》、《皇門》、《祭公》、《芮良夫》等篇。這些篇記事當較可靠,此外,《度邑》所記之事在周初銅器何尊亦有反映,《克殷》所記,朱右曾以為“非親見者不能”,也當有較可靠的根據,此二篇皆為《史記·周本紀》所采用。即使時代較晚各篇,也有研究價值,如《度訓》等篇對於研究孟子、荀子等人的思想淵源,《程典》等篇對於研究古代倫理思想,類兵傢言的幾篇對研究先秦兵傢,《王會》對於研究古代少數民族的分佈及民族關系,均有特殊意義。

  由於《逸周書》部分內容及思想與儒傢道德理論相違背,其書迄清代一直不甚為人所重,故乏精校,版本文字脫誤嚴重。今傳世本有十餘種,以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興路學宮刊本為最古,但不易得。《四部叢刊初編》所收為明嘉靖間四明章檗刊本。清乾隆間盧文弨合眾本校刊,是為抱經堂本,世推“最善”。清人註者數傢,以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流傳最廣,然其註較簡,且說多沿襲丁宗洛《逸周書管箋》。另有潘振《周書解義》、陳逢衡《周書補註》、唐大沛《逸周書分編句釋》,及王念孫《讀逸周書雜志》、俞樾《周書平議》、孫詒讓《周書斠補》、劉師培《周書補正》和陳漢章《周書後案》,均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