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空間局於1989年8月8日發射的第一顆天體測量衛星,即依巴穀衛星。它在一個橢圓軌道上運行,近地點和遠地點分別為500千米和3 600千米,週期為10小時40分,繞自轉軸運轉的週期為2小時8分。由於星載電腦在1993年8月15日失靈而停止工作,該衛星觀測至1993年3月結束。有效觀測時間超過3年。平均對設定的每顆星觀測到瞭110次,儀器的主要參數見下表:

 光學
望遠鏡結構 施密特全反射望遠鏡
視場 0˚.9×0˚.9
兩個視場的夾角 58˚
主鏡直徑 0.29m
焦距 1.4m
焦平面處的比例尺 6.8μm/″
主鏡面精度 λ/60(在波長550nm處)
 主檢測系統
調制光柵 2688條縫
條縫的周期 1.˝208(8.2μm)
檢測器 析像管
光陰極 S20
光陰極處的比例尺 30μm/″
光敏感視場 38˝(直徑)
光譜范圍 375~750nm
取樣頻率 1 200Hz

  依巴谷衛星的重要成果是通過觀測編制瞭依巴谷星表和第谷星表。《依巴谷星表》平均觀測歷元為J1 991.25,包含12萬顆星,極限星等12.4等,每平方度約3顆星,位置(α,δ)、自行(μαδ)和視差(π)的平均精度分別為1毫角秒、1毫角秒/年、1毫角秒。其精度隨著星等而改變,亮於9等恒星的位置和自行在赤經和赤緯方向的精度分別為0.77/0.64毫角秒,0.88/0.74毫角秒/年,視差精度為0.97毫角秒。測光精度為0.001 5毫角秒,星表系統差小於0.1毫角秒。《第谷星表》Tycho–1包括100萬顆星,極限星等為11.5等。每平方度25顆星,在J1 991.25歷元時平均精度為25毫角秒,對於亮於9等的星為7毫角秒,系統差小於1毫角秒。除此以外,依巴谷測定瞭11 597顆變星,其中8 237顆為新確定的變星。得到瞭23 882顆雙星和聚星系統,其中12 195個系統中的角距、位置角和星等差都已給出,其他的則是一些可疑的雙星和聚星系統。  依巴谷衛星的發射標志著天體測量進入瞭空間時代。依巴谷星表是當前最好的光學基本星表。其科學意義有:依巴谷衛星得到太陽附近100秒差距(pc)以內最大樣本的恒星位置、自行和距離的三維運動資料(視向速度由光譜得到),以瞭解銀河系結構及其動力學;依巴谷星表給出畢星團中200顆星的距離,該星團是最近的疏散星團,由此可給出宇宙距離尺度以及該星團的內部結構、運動、質量分層的銳變過程;依巴谷衛星對造父變星的觀測,對哈勃常數的確定起瞭重要作用;依巴谷資料可決定恒星的年齡,特別是最老星族球狀星團的年齡(用地面觀測資料測定其值大於18億光年,比目前估計的宇宙年齡還大,而從依巴谷衛星觀測得到年齡的修正值為12億~14億光年);赫羅圖表征瞭恒星誕生、演化和死亡的規律,從依巴谷資料得到恒星的赫羅圖,能瞭解恒星的物理性質,也可與理論模型比較,得到恒星的亮度、溫度、質量和年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