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詩人。生於米哈伊洛夫州的一個貧農傢庭。在索非亞中等技校讀書時因罷課被開除學籍。曾參加1923年“九月起義”。長期從事革命報刊工作,多次被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關入集中營。1944年後作為戰地作傢參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後任作傢協會副主席、《文學陣線》副主編等職。作品甚豐,每一部詩都直面當時的社會現實。重要詩集《火》(1932)表現詩人對“九月起義”的回顧,並感懷時事;《犧牲者》(1934)、《晴空》(1936)表現瞭風雲變幻幻中革命風雷的聲威;《驚惶的宇宙》(1937)歌頌瞭西班牙的革命鬥爭;《烈火》(1946)謳歌瞭1944年反法西斯戰爭中人民的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這些詩集有著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詩人作為共產黨人對國傢民族命運的關註和為爭取祖國美好未來而不懈努力的愛國情懷,而這又與詩人對故鄉、童年、親人、摯友的感情緊緊聯系在一起,洋溢在他的詩行中。20世紀50年代發表的詩集《愛》(1954)、《綠樹》等歌頌瞭和平勞動與新人的成長。60年代後發表的作品主要有《慷慨》(1966)、《高空》(1969)、《你無安寧》(1971)、《彼特羅漢之夜》(1972)、《太陽的辯護》(1978)、《我羨慕飛鳥》(1981)等。在這些詩中,詩人對60年代國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抒發瞭欣慰之情,並表示積極參與的態度。他對自己的過去也進行瞭反思,表示要增強自己的進取心與創作責任感。在許多詩中,詩人歌頌瞭祖國的山川——巴爾幹山和佈拉吉亞河的瑰麗迷人。伊薩耶夫在談及自己的創作時,要求自己的詩“比子彈更鋒利,比愛情還溫柔”。評論界認為,這正是他的詩歌時代感強、詩風含蓄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