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聚居河南開封的猶太人對其信奉宗教的稱謂。取意於明代對“凡歸其化者,皆賜地以安居樂業之鄉,誠一視同仁之心也”,諧音於以色列,即以色列宗教。開封猶太人約自北宋真宗或徽宗時,循天山南路,攜帶經卷,聚族而來,以進貢西洋佈為名,取得遵奉祖教、建立社團之便。宋朝皇帝有“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之說。開封猶太人初來有17姓,2 500餘人。從其經卷文字書法,以及日常生活用語的波斯語影響看,他們曾在波斯和中亞長期居留。所信奉的猶太教初稱天竺教,俗稱挑筋教。於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始建清真寺,由掌教(拉比)主持,敬拜上帝,不設偶像,誦讀希伯來文聖經,每日3次禮拜,行割禮,遵奉安息日、贖罪日及住棚節、轉經節等節期。教徒戴藍色小帽,不食牛羊大腿窩的筋,禁食豬肉等,不與“外邦人”通婚。後受漢族文化影響,尊孔尊儒,熱衷仕途,增設祖堂,祀奉祖先。開封猶太教會堂初建時,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義,定名清真寺。明正德年間(1506~1521)曾易名“尊崇道經寺”。清初,仍恢復舊稱。由於歷史上水災頻繁,間或火災,開封猶太人曾先後12次修葺或重建清真寺。留有明弘治二年(1489)《重建清真寺記》碑、正德七年(1512)《尊崇道經寺記》碑和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清真寺記》碑,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明崇禎十五年(1642),開封遭受毀滅性水災,清真寺隨古城沉淪地下。清順治十年(1653)重建,基本恢復原有規模。但自康熙二年後未再維修,終於咸豐四年(1854)廢圮。清真寺自創建至廢圮歷時六七百年。開封一賜樂業教曾一度興盛,但隨著中國社會衰落,由盛轉衰,自明以後教徒逐漸與外族通婚。至清末,其文化傳統和宗教習俗已難以維系,與中國社會融為一體。到瞭近現代,他們作為僑居民族和宗教社團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