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理學傢、教育傢。生於上海,卒於北京。1918年清華學校畢業,同年赴美,1923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歷任東南大學理學院教授(1924~1925),清華大學(1928年以前為清華學校)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1925~1948),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1938~1946),中央研究院總幹事(1941~1943)。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1949~1953),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1953~1977),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身是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研究員(1954~1977)。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21年葉企孫和W.杜安H.H.帕耳默合作測定瞭普朗克常數。他們的測定值在當時是最精確的,16年後才有更精確的測定(見黑體輻射)。1923年他從事高壓下鐵、鎳、鈷的磁導率的研究;改進瞭實驗方法,並把壓強從200多大氣壓提高到12 000大氣壓,取得瞭不同於前人的新成果,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開辟瞭新的途徑。葉企孫回國以後,從事建築聲學、鐵磁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國研究磁學的第一人,開創瞭這一領域的研究道路。

  葉企孫從事教育工作50多年。1925年在清華學校創辦物理學系。在教學方面,提倡著重基礎、著重質量、重啟發不重灌輸、理論與實驗並重。重視並提倡在大學開展科學研究。30年代,在他辦教育的方針指導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培養瞭大批人才,如著名物理學傢王淦昌、施士元、周同慶、龔祖同、王竹溪、彭桓武、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林傢翹以及傅永義、趙九章、陸學善、周長寧、翁文波、張宗燧、胡寧、葛庭燧等人。葉企孫培養物理人才的成就不僅處於國內高等院校之前列,而且在國際物理學界也是不多見的事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葉企孫留在北平組織搶運清華大學的儀器設備南下。不久北平淪陷,又去天津組織清華等校學生從事抗日活動,為遊擊區制造炸藥、裝配無線電收發報機,並秘密送往遊擊區。

  1938年秋葉企孫離天津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當時西南聯合大學集中瞭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教授,在抗戰期間,物理學系培養瞭大批人才,其中有著名物理學傢楊振寧、李政道等。他還擔任清華大學特種研究所委員會主任委員,組建瞭金屬、無線電、航空、農業、社會學等研究所,開創中國大學辦研究所的先河。

  葉企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培養研究生、開展鐵磁學和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工作。

  葉企孫是中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1932年中國物理學會成立,任學會的第一屆副會長,1936年任第三屆會長,1946年又一次任理事長(會長改名為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