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土壤鹽鹼對作物危害而採取的綜合農業措施。鹽鹼地含有過量的水溶性鹽類妨礙作物生長,通常發生於氣候乾燥、蒸發量大、地下水位高且礦化度大、排水不暢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和受海潮浸漬的沿海地區。中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內陸以及東部沿海地區均有分佈。

  鹽鹼對作物的為害 不同種類的鹽鹼對作物的為害程度各不相同,一般是碳酸鹽的為害大於氯化物,氯化物的為害大於硫酸鹽。為害作用主要在於:①①土壤溶液中鹽堿濃度高,作物根系吸水困難,甚至出現反滲透現象,造成生理幹旱。②作物過多吸收某些鹽類離子後,引起中毒或生理功能失調。③土壤內代換性鈉過多時,由於鈉離子起分散土粒的作用,土壤孔隙被堵塞,結構變壞,通透性差,微生物的活動減弱,土壤肥力顯著下降。④土壤pH值過高,土壤中某些有效養分如磷、鐵變成無效狀態,不能為作物所利用。

  鹽堿地作物栽培 一般在采取適當灌水洗鹽措施,排除耕層中過多鹽分的基礎上進行。栽培時從作物種類選擇到各項栽培技術措施,都要針對鹽堿地的特點進行:

  ①作物種類選擇。不同作物的耐鹽性強弱不同。耐鹽性較強的作物有向日葵、紅花、甜菜、紅麻、草木犀、田菁、大麥、棉、高粱、黑豆、苜蓿等。鹽堿地可種水稻,能起到邊利用邊改良土壤的作用。有些野生植物細胞具有較高的滲透壓,甚至能吸收某些鹽類作為營養物質,耐鹽性很強,並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也可作為鹽堿地栽培的先鋒植物加以種植利用,如黃須菜、鹽蒿、沙打旺、沙棘等。

  ②整地。深耕曬垡後幹耙地,使地面粗糙,有利於脫鹽和熟化土壤。耕地可在夏、秋或冬季,一般在洗鹽後15天左右或前茬作物收獲後立即進行。結合深耕平整土地是消除耕地中的鹽堿斑和保苗的關鍵措施。從深耕至後茬作物播種之前,特別是下雨或灌水以後適時耙地,可保持表土疏松,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地面蒸發,防止返鹽。

  ③播種。為減輕由於土壤含鹽堿而造成的種子吸水困難,播種前可先將種子浸泡,然後播種,以利出苗。用鹽溶液浸種,還可提高種子的耐鹽性。因鹽堿地土壤溫度一般較低,春季適當晚播和秋季適當早播有利保苗。鹽堿地出苗率常低於一般田塊,易形成缺苗,因此宜適當增加播種量。作物的耐鹽能力一般苗期較弱,中、後期逐漸增強。棉花、甜菜等作物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對減輕鹽堿危害,提高幼苗成活率有良好效果。

  ④施肥。鹽堿地一般缺乏有機質,土壤理化性狀差。多施廄肥、堆肥、碎秸稈等有機肥,可改善土壤結構,變板結為疏松,有利於蓄水、提高土壤溫度並中和鹽堿,增加土壤供肥能力。在鹽堿地種植苕子、草木犀、田菁等綠肥作物,不僅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同時由於綠肥作物莖葉繁茂,還可減少地面水分蒸發,抑制返鹽。

  ⑤灌溉。鹽堿地主要分佈在幹旱和半幹旱地區,作物生長期間大多需要灌溉。灌溉不僅可滿足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還可淋洗鹽分,調節土壤溶液濃度,使土壤向穩定脫鹽的方向發展。

  ⑥其他措施。包括鋪砂、蓋草、用塑料薄膜覆蓋地面(地膜覆蓋栽培)等,目的都在於減少蒸發、保墑、抑鹽和增溫,特別適用於氣候幹旱、生長期短的北方鹽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