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寺院。建在中國浙江武義縣陶村。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始建。原名福田寺,宋代改名延福寺。前後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和觀音堂,共四進。兩側廂樓,殿間有長生池、觀間堂,後有石澗井。現存大殿建於元延祐四年(1317),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築中年代最早者。其餘為清代建築。

延福寺大雄寶殿

  大殿殿身面闊三間,進深八椽,重簷歇山頂,下簷系明代修葺時所加。殿平面呈四方形,當心間居中置“凹”形佛壇,壇上塑像不存。殿身屬廳堂型結構(見大木作)。前金柱後退一架椽,在佛壇前留出較大的活動空間。除外簷柱外,簷柱和金柱都呈梭形,柱頂有覆盆式卷殺。簷柱下置石櫍和覆盆柱礎,正面當心間簷柱的覆盆柱礎上雕有花飾,金柱下則僅置石櫍。乳栿上蜀柱的下端改作鷹嘴狀,為江南一帶明清建築中常用做法,亦為國內現存古建築較早的實例。

  殿身鬥栱配置明間鋪作三朵,次間和梢間各一朵;山面自南往北第一、二、四間各一朵,第三間三朵。上簷鬥栱出跳系六鋪作單抄雙下昂,單栱造,第一跳華栱偷心,第二、三跳為下昂,昂面作人字形,下端特大。下簷鬥栱用材小於上簷,五鋪作雙抄單橫,偷心造,後尾雙抄偷心。大殿屋面用灰色板瓦,無脊飾,也不施飛椽。子角梁向上反翹,使屋簷兩翼角有很大起翹。

  大殿內有宋寶祐二年(1254)鑄造的鐵鐘,觀音堂前存元代石獅一對,寺內有元泰定元年(1324)刻寫的《重修延福寺記》和明天順七年(1463)刻寫的《延福寺重修記》石碑。1996年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