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和環太平洋部分國傢與地區的多邊經濟合作組織。1989年11月5~7日,澳大利亞、美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加拿大及東盟六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舉行瞭部長級會議,宣佈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秘書處設在新加坡。至2007年9月,有成員21個。1997年溫哥華領導人會議宣佈亞太經合組織進入十年鞏固期,暫不接納新成員。

2001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合影

  宗旨 “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采取協商一致的合作原則,所作決定必須經各成員國一致同意認可。2001年“中國上海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確定瞭21世紀的目標,即繼續沿著1994年印度尼西亞會議的目標前進,通過分享更寬泛和公正的經濟增長利益,深化大傢庭精神,把亞太經合組織變成更團結、更具實力的地區經濟合作組織。

  組織機構 ①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最高級別會議,每年下半年召開一次,在各成員間輪流舉行。②部長級會議。決策機構。各成員的外交部長(中國香港和中國臺北除外)和經濟部長(或外貿部長、商業部長等)每年在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前舉行。③高級官員會議。協調機構。每年舉行3~4次會議。④委員會和專題工作組。下設預算和管理委員會、貿易和投資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和經濟技術合作分委會。⑤亞太工商咨詢理事會。⑥秘書處。

  主要活動 最高活動是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是區域內國傢首腦個人非正式的集會,主要交流經濟問題。應美國倡議,1993年11月首次在西雅圖召開,以後每年的下半年召開一次,在各成員間輪流舉行,各成員領導人出席會議(中國臺北最高隻能派主管經濟事務的部長級官員出席)。每年舉行一次由各成員的外交部長和主管經濟、貿易的部長參加的年會,舉行3~4次高級官員會議,並可就某一專題舉行部長級特別會議。部長級年會及有關高級官員會議均由年會東道主以亞太經合組織年會和高級官員會議主席的身份負責籌備和安排。主席每年更換一次,由各成員輪流擔任。所有協議都是以取得協商一致為原則。

  1993~2007年,共召開瞭1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第9屆2001年在中國上海舉行。會議通過並發表瞭《領導人宣言:迎接新世紀的新挑戰》等文件。內容包括認清國際經濟形勢、直面21世紀的挑戰、促進可持續發展、分享全球化和新經濟利益、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和用敏銳的眼光看未來。宣言認為,亞太經合組織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對付全球化和新經濟所帶來的意義深遠的挑戰,並從中受益。第14屆峰會於2006年11月12日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會議為時一周。議題不僅圍繞經濟合作問題,安全及政治合作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各成員共同關註的問題,成為峰會討論的焦點。本屆會議的主題是“走向充滿活力的大傢庭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繁榮”。會議討論瞭支持多哈回合談判、實現茂物目標、區域貿易安排、經濟技術合作、反恐、能源、衛生、反腐敗、亞太經合組織改革等議題。第15屆峰會於2007年9月2日在澳大利亞悉尼舉行,會議的主題為“加強大傢庭建設,共創可持續未來”。會議發表瞭《悉尼宣言》,重點闡述瞭各成員就氣候變化、多哈回合談判、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強人類安全和亞太經合組織建設等問題所達成的共識。

  與中國關系 1990年7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第2屆部長級會議通過的《聯合聲明》,歡迎中國、中國臺北和香港三方盡早同時加入這一組織。1991年11月,在“一個中國”和“區別主權國傢和地區經濟”的原則基礎上,中國、中國臺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第9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2006年11月18日,中國國傢主席胡錦濤出席瞭在河內舉行的第14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發表講話,闡述深化務實合作,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亞太大傢庭的主張和建議。胡錦濤還出席瞭第15屆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認為,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胡錦濤著重就全球氣候變暖和環境保護問題提出四點建議:堅持合作應對、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合約主導地位和堅持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