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334~前324年,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對波斯帝國和中亞地區發動的侵略性遠征。

  前337年,馬其頓王國確立對希臘的霸權後,即決定以復仇為由向波斯開戰。前334年春,亞歷山大大帝率領一支以馬其頓軍為主、約3.5萬步騎兵的遠征軍開始東征。遠征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後,在格拉尼庫斯河(今科賈巴什河)粉碎3萬波斯軍的阻擊,乘勝征服小亞細亞西部,此後沿地中海東岸南下。前333年10月,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率率軍12萬餘人進至伊蘇斯,切斷遠征軍後方補給線。亞歷山大回師伊蘇斯,大敗波斯軍,殲其近10萬人。而後繼續南下,

占領所有波斯海軍基地,奪取東地中海 制海權。前332年11月,亞歷山大兵不血刃地占領埃及,被埃及祭司擁為“法老”(國王)和“ 阿蒙神之子”。他在尼羅河口建 亞歷山大城,作為繼續東征的後方基地。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4.7萬步騎兵由埃及出發,向波斯腹地巴比倫尼亞和伊朗高原進軍。大流士集結約10萬兵力進行阻截,但在10月進行的 高加米拉之戰 中再遭重創。遠征軍乘勝進占巴比倫,而後東進奪取波斯都城 蘇薩和古都 波斯波利斯,再北上米底和帕提亞(安息),追擊 大流士。前330年夏,大流士被其屬下巴克特裡亞(大夏)總督 拜蘇斯所殺, 波斯帝國滅亡。

亞歷山大率軍同波斯軍激戰(油畫)

  亞歷山大繼續領兵向中亞進軍,於前329年春翻越興都庫什山,進入巴克特裡亞,此後渡過阿姆河至粟特,將逃到那裡的拜蘇斯以弒逆罪處死。遠征軍在粟特遇到激烈反抗,經兩年征戰和懷柔政策才穩定局勢。前327年夏,亞歷山大揮師經開伯爾山口入侵印度河上遊地區,於前326年春在希達斯佩斯河(今傑赫勒姆河)擊敗波魯斯軍,迫使波魯斯國王投降。而後繼續東進,但抵達希發西斯河時,由於官兵厭戰、疫病流行,他不得不於同年10月決定停止前進並班師回國。遠征軍分水陸兩路沿印度河南下,在河口處再分兵西返,於前324年春撤至蘇薩,東征結束。

  亞歷山大東征歷時十載,行程逾萬裡,進行上百次強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戰,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東征給東方各民族帶來深重災難,許多城池被劫掠一空或化為廢墟,被征服地區人民慘遭殺戮或淪為奴隸。但東征在客觀上促進瞭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對世界歷史產生瞭深遠影響。東征中,亞歷山大善於組織軍兵種協同作戰,註重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並用,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