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裏坎榮”號是1959年在美國建成的利比理亞籍油船,載重噸位118285噸。1967年3月載原油117000噸從波斯灣啟程,繞過好望角駛往英國。3月18日8時50分在英國西南岸蘭茲恩德角和錫利群島間的七巖礁觸礁。

“托裏坎榮”號油船觸礁折斷>

  “托裡坎榮”號原定航線是在錫利群島以西通過,18日晨因故臨時改變航線。船長由於忽略瞭航路指南中的有關告誡,輕率地將航線選擇在錫利群島以東和七巖礁以西的水道;在駛往位於該水道的轉向點的過程中,又受到幾艘漁船的妨礙,不能及時轉向;加之在使用自動操舵儀方面操作混亂,致使油船以15.8節的全速觸上七巖礁中的抱鹿礁。“托裡坎榮”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油船之一,觸礁後船體折斷,流出原油約8萬噸。由於采用除油和圍油的措施未能奏效,英國政府用飛機轟炸的辦法引爆瞭留在船體內的4萬噸原油。流出的原油污染瞭英國和法國沿岸的大面積海域,賠償金額達720萬美元,造成瞭前所未有的嚴重石油污染事件。

  在此以前,一般認為海事隻是同發生事故的船舶本身有關。但是這次海事不僅同發生海事的船、貨有關,而且還給同這次航運毫無直接關系的第三者帶來巨大損失。所以說這是一次改變上述傳統觀念的歷史性事件。1967年5月,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簡稱海協,現改稱國際海事組織)為此召開臨時理事會,討論大型油船的安全問題和應付海事的對策,並從此開始,以國際規模推進各種安全措施。1959年提出的多佛爾海峽(加來海峽)分道通航方案,雖於1965年4月已被海協采納,但未能實施。“托裡坎榮”號嚴重污染事故發生後,多佛爾海峽分道通航制於1967年6月正式實施。同時海協決定推行船舶定線制,建議在交通擁擠的海域,除當時已有的定線制外,對航行於沿岸或附近有礙航物的海域的船舶,在國際協議下設立新的定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