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大渡河橋,位於中國四川省瀘定縣城西,跨越大渡河的鐵索橋。

  這座橋於清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5年)九月動工,次年四月竣工。橋淨跨100米,淨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這座橋共用鐵索鏈13根,其中9根用作底索,並在底索上覆橫、縱木板,構成橋面,可通行人、畜;4根用作扶手,佈置在橋面的兩側。橋的橋臺上為梯形,下為方形,用條石砌成,東西橋臺上均建有橋亭。

  鐵索鏈是鐵索橋的承重構構件。每根鐵鏈長約39丈1尺(約127.45米),重約1.5~2.0噸。13根鐵索鏈均由扁環扣聯而成,平均每根有扁環890個。每個扁環長17~20厘米,外徑9厘米,內徑3厘米。落井寬2米,長5米,深6米,落井底部安裝生鐵樁8根,鐵樁部分埋入橋臺砌體中,深約7米,並用石灰、塊石固結,另有長4米的錨樁一根,直徑為20厘米,錨樁臥在8根鐵樁下面,13根鐵鏈就系在錨樁上。利用橋臺自重作為壓重來承受鐵索橋的巨大拉力。

  瀘定橋是中國現存的古老鐵索橋之一。它地處四川省西部,是藏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同內地聯系和交流的重要通道。建橋以前,大渡河上交通靠瀘定附近的三個渡口,夏秋季節,河水湍急,不僅船渡異常危險,而且難以滿足交通的需要。康熙四十年初,當地戰亂平息,遂造鐵索橋,方便行旅。在當時,於偏僻地區,懸崖峭壁之間,建造跨過急流工程艱巨的鐵索橋,因此而名聞中國。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曾以奇兵強占瀘定橋。瀘定橋現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彩圖)

瀘定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鐵索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