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坡地上沿等高線修成的階臺式或波浪式斷面的田地。梯田可改變地形坡度,攔蓄雨雪水,增加土壤水分,防治水土流失,達到保水、保土、保肥目的,同改進農業技術相結合,能大幅度地提高產量,從而為山區退耕陡坡,種草種樹,促進農、林、牧、副業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因此,梯田是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發展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規定,25°以下的坡耕地一般可修成梯田,種植農作物;25°以上的坡耕地則應退耕造林種草。

  發展概況 梯田的修築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普遍分佈於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地少人多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傢的山丘地區。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修築梯田的國傢之一。在西漢時代坡地上已出現瞭梯田的雛形。“梯田”一詞的正式記載首見於南宋范成大所著《驂鸞錄》(成書於1173),“……至仰山,緣山腹喬松之磴,甚危。嶺阪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元代王禎所著《農書》曾對梯田作過詳細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丘區普遍推廣梯田,截至1985年全國共有梯田1億多畝,成為發展農業生產的一項重要措施。

  類型 按其斷面形式可分為階臺式梯田和波浪式梯田兩類。

  階臺式梯田 在坡地上沿等高線修築成逐級升高的階臺形的田地(見彩圖)。中國、日本、東南亞各國以及人多地少地區的梯田,一般屬於階臺式。階臺式梯田又可分為以下四種。

雲南楚雄茶園梯田

  ①水平梯田(圖1):田面呈水平,在緩坡地上修成較大面積的水平梯田又稱埝地或條田。

  ②坡式梯田(圖2):順坡向每隔一定間距沿等高線修築地埂而成的梯田。依靠逐年耕翻、徑流沖淤並加高地埂,使田面坡度逐年變緩,終至成為水平梯田。因此,這是一種過渡形式。

  ③反坡梯田(圖3):田面微向內側傾斜,反坡角一般不超過2°,能增加田面蓄水量,並使暴雨時過多的徑流由梯田內側安全排走。至於幹旱地區造林所修的反坡梯田,一般寬僅1~2m,反坡為10°~15°。

  ④隔坡梯田(圖4):上下相鄰兩水平階臺之間隔一斜坡段的梯田。從斜坡段流失的水土可被截留於水平階臺,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斜坡段則種草、種經濟林或林糧間作。

  波浪式梯田 在緩坡地上修築的斷面呈波浪式的梯田,又名軟埝或寬埂梯田(圖5)。一般是在小於7°的緩坡地上,每隔一定距離沿等高線方向修成軟埝與截水溝,兩埝之間保持原來坡面。軟埝在橫坡方向有水平和傾斜兩種:水平軟埝能攔蓄全部徑流,適於較幹旱地區;傾斜軟埝能將徑流由截水溝安全排走,適於較濕潤地區。軟埝的邊坡平緩,可種植作物。兩埝之間的距離較寬,面積較大,便於農業機械耕作。這類梯田美國較多,蘇聯、澳大利亞等國也有一些。

  規劃設計與修築 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與社會經濟條件,選定適宜的梯田種類,進行規劃設計與修築。以水平梯田為例,一般規劃在25°以下的坡地上,要求集中連片,修築省工,埂坎安全,少占耕地,並適應農業機械化的要求。同時進行道路與渠道(如有水源)規劃。水平梯田的設計主要是決定梯田的田面寬度與田坎坡度。為瞭修築省工,梯田不宜過寬;為瞭實施機耕,田面寬度至少應大於機械作業時回轉半徑的2倍。田坎坡度由田坎穩定性分析計算和總結實際經驗確定。

  修築水平梯田的步驟為:①定線;②修築田坎與坎內填土;③平整田面與鋪回表土。田坎可用當地材料,如石料、土料或土石混合料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