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蓄水、保土、改良土壤,提高農業產量,在水蝕和風蝕的農田中,所採取的改變小地形、增加地面覆蓋等與耕作有關的農業技術措施。

  沿革 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是勞動者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的傳統農業耕作技術。東漢班固所撰《漢書·食貨志》有“後稷始圳田”的記載,說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採用農業耕作措施保持水土。圳是農田中犁成的小溝,圳與圳之間有壟。圳田是最早採用的溝壟種植法。戰國時期,人們們對圳田有更嚴格的要求,《呂氏春秋》提出:“畝欲廣以平,圳欲小以深。”後來又推廣西漢氾勝之的區田法。區田類似後來的坑田,適用范圍廣,保持水土效果好,增產效益顯著。魏晉時期,中國北方出現瞭草田輪作制。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除瞭總結北方旱地保水耕作技術外,還提出要輪作倒茬,以維持地力。近代,將傳統農業耕作技術與新的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已發展到較高水平,成為對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進行治理的重要手段。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對大多數國傢的農業生產都有重要意義。美國、蘇聯、澳大利亞等國傢的大部分緩坡耕地和牧地都普遍采用等高耕作、草田輪作、殘茬覆蓋、少耕免耕、等高犁溝、水平溝等方法,對防治水蝕和風蝕提高農牧業生產具有顯著效果。這些國傢已把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作為長期或永久防治農田或牧地侵蝕的重要措施。

  種類 根據所起的作用和形式可分為三大類。①以改變小地形為主的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主要有:溝壟種植,特點是等高開溝起壟,包括水平溝種植(即套犁溝播)、壟作區田、平播起壟、中耕換壟等;坑田種植(也稱掏缽種植)、大窩種植,種植坑上下交錯,等高成行;新式圳田,通過耕翻培埂,形成0.7~1.0m寬的窄小梯田,類似蓄水聚肥耕作及抽槽聚肥耕作;水平防沖溝,主要在夏季休閑地或牧坡地上用犁橫向開溝。②以增加植物被覆為主的水土保持農業技術,用麥類、豆類、玉米、高粱疏密不同、生長季節不同的作物與牧草實行等高間作套種,可以增加植物被覆或被覆時間,如果采用不同作物與牧草、灌木等高帶狀間作輪種,也有改變小地形,減緩地面坡度的作用。在經濟作物區也有采用地膜(即塑料薄膜)覆蓋,減少土壤蒸發。③以增加地面覆蓋,增強土壤抗蝕力為主的水土保持農業技術。主要有保留作物殘茬或秸桿覆蓋,以及少耕、免耕、砂田等方法,可以保護地面,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變土壤理化性質,增強土壤抗蝕能力,防治水蝕、風蝕,提高糧食產量。

  效益 各地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都有顯著減少徑流沖刷,改良土壤,增加產量的效果。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水蝕地區,采用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在相同的降雨條件下,可減少徑流50%~80%,減少土壤沖刷50%~90%;在東北風蝕地區,可減少土壤風蝕50%~70%;在南方四川等省可減少徑流50%~70%,減少土壤沖刷50%~80%。同時,可使土壤中氮、磷、鉀肥、有機質及團粒結構增加,孔隙度增大,滲透貯水層加深。增產糧食一般為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