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開發、利用水土資源,在土地利用規劃基礎上,對各項水土保持措施作出綜合配置,對實施的進度和所需的勞力、經費作出合理安排的總體計畫。中國歷史上,水土保持一般是農民自發地、零星地進行,沒有全面系統的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各地先後進行瞭各種類別的水土保持規劃,使水土保持工作進入瞭有科學指導、有組織、有計劃、全面系統佈局的新階段。

  類別和任務 根根據規劃的地域大小,可分為兩類。

  大面積的戰略規劃 以大流域或其主要支流為單元,或以省、地、縣為單元,主要任務是在綜合考察和水土保持區劃基礎之上,按不同水土流失類型區分別提出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方向,確定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治理的重點地區與重點項目,明確開展治理的基本步驟,提出重要技術經濟指標,供上級主管部門研究戰略決策參考,並指導下屬各基層單位編制實施規劃。

  小面積的實施規劃 以小流域或以鄉、村為單元,主要任務是,根據大面積戰略規劃提出的方向和要求具體確定農、林、牧業生產用地的比例和位置,佈設各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具體安排各項措施的實施程序、逐年進度和所需勞力、經費和物質,並預測可能獲得的效益。

  規劃原則 水土保持規劃涉及自然條件、社會經濟、農業生產、基本建設等多方面的問題,必須用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編制。應把規劃對象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按照系統的四個特性,去研究和處理規劃中的一切問題。①整體性:將規劃區域作為系統整體,分析構成這一整體的各種要素,如生產中的農、林、牧、副業等,治理中的梯田、壩庫、林草等各項措施;研究這些問題的特點及其與整體的關系,求得水土保持規劃范圍內最佳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②相關性:在水土保持各要素之間具有復雜的相關性。如:農林牧副各業生產之間、工程措施與林草措施之間、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存在著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進的復雜關系,應深入分析,提出各要素之間協調發展的最優方案。③目的性:在規劃中反映為水土保持要獲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同的規劃對象,在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對上述三種效益,分別有不同的要求。④環境適應性:水土保持措施的佈局和實施,有許多制約的因素,如當地的自然條件(地形、土質、降雨、植被等)、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經費和物質狀況、行政管理和科學技術水平等)、外部的配合條件(如上級部門的經濟支援、技術支援、商業運輸部門能否及時把水土保持產品轉化為商品等),及規劃中的治理措施佈局和實施進度安排等。規劃時要考慮這些方面的適應性。

  運用系統工程原理進行水土保持規劃,一般反映為水土保持工作中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等原則。

  規劃內容 ①確定土地利用方向:根據系統工程原理和求得系統整體最高功能的要求,研究確定規劃范圍內農、林、牧業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對不同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不同規劃目的,應經過不同方案對比研究,選出優化方案。②確定治理措施佈局:在土地合理規劃利用的基礎上,合理地佈設梯田、壩庫、林草以及其他防護工程等治理措施。要求達到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工程、林草、治坡、治溝等各項措施能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小面積規劃應將各項措施佈設落實到地塊;大面積規劃應在不同類型區作出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典型規劃。③確定實施步驟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小面積規劃治理時間一般5~10年,大面積規劃治理時間一般15~20年或更長。規劃中應有分期實施的階段性安排,同時計算各時段的進度、投入和效益三項技術經濟指標。各項指標的確定,應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充分的科學論證。④提出保證實施規劃的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與經費管理,落實經濟政策與水土保持責任制,搞好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技術培訓等。

  規劃的技術經濟指標 主要有三項

  進度指標 不同發展時段內每年新增的各項治理措施工作量,和每時段末累計完成的措施工作量。

  投入指標 按上述進度和工作量,計劃每個時段或每年需要投入的勞動力、經費和物資,確定對新增的各項治理措施可給的投入量。

  效益指標 水土保持效益有三個方面。①生態效益:水土保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與生態效益密切相關。蓄水保土為作物、林木、草的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各項措施最主要的生態效益。由於蓄水保土,使基本農田和林地、草地內的土壤水分、肥力、結構等得到改善,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抗旱高產,也有利於提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量。在林草合理分佈的地方,特別是在農田防護林網內,溫度、濕度等條件得到改善,有利於減輕霜凍、旱風等自然災害,提高作物產量。至於在較大范圍內,宏觀地改善生態環境,則需在較長期之後,待水土保持各項措施全面完成,特別是需待林草蒼鬱後,才能達到。②經濟效益:直接經濟效益如梯田、壩地增產糧食,造林種草,增產果品、牧草、枝條等。③社會效益:首先是水土保持實施區對下遊的削洪減沙作用,其次為河道洪水淹沒面積減小,通航裡程增加,以及水庫淤泥減少、有效庫容增加等。此外,由於梯田、壩地高產,促進瞭陡坡退耕,節省出大量土地和勞力,用於林牧副各業,促進整個農村經濟發展,也是社會效益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