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灌溉與作物生長發育及產量間的關係,以及研究灌水技術的科學試驗。

  分類 主要有灌溉作物需水規律、灌溉制度、灌水技術以及灌溉效益等試驗,用以指導農田灌溉實踐,並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灌溉系統的規劃設計、灌溉管理以及灌溉經濟效益分析等提供基本依據。

  作物需水量試驗 測定不同條件下農田的蒸發蒸騰量和和稻田滲漏量,並觀測有關的氣象因素、作物生長發育及土壤性狀,分析、確定各因素對作物需水量的影響和需水量的時空變化規律以及計算方法。蒸發蒸騰量用設置於田間試驗小區中的蒸滲器測定。用稱重法或傳感器測出一定時段內蒸滲器的總重量下降值,即為該時段內蒸發蒸騰量。或者,測定蒸滲器中土壤含水率下降值,計算出蒸發蒸騰量。對於水稻,同時測定試驗小區水層深度下降值,以此減去蒸滲器中所測得的蒸發蒸騰量,即得滲漏量。

  灌溉制度試驗 試驗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和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土壤性狀等因素之間的關系;探求適宜的土壤含水率、土壤水分吸力、田面水層控制標準和不同氣象條件、不同灌水技術時的灌溉制度。

  灌水技術試驗 針對一定的作物與土壤、地形、氣候等條件,試驗研究不同灌水技術(地面灌溉、噴灌、滴灌、微灌、地下灌溉等)的增產、節水效果以及與各種灌水技術相適應的灌水技術要素(如田面坡度、溝畦長度、灌水定額、放水時間、流量或強度等)的合理組合。

  灌溉效益試驗 試驗研究作物灌溉與不灌溉,或農田不同缺水程度對作物生長發育及產量造成的影響,借以分析、計算不同氣象條件下的灌溉增產效益。

  試驗方法 灌溉試驗均可采用田間對比試驗法。此法將試驗田劃分為若幹小區,各小區內作物的品種、種植密度、耕作及其他農業措施和田間管理均相同,隻是針對不同的試驗目的,把探求的因素劃分成不同的水平,設計成若幹個對比處理(每個處理需有三次以上重復)。按對比試驗探求因素的多少,分為單因素(單因子)試驗和多因素(多因子)試驗。前者比較簡單,結果易於分析,但不便瞭解幾個因素間的關系。後者則較復雜,試驗規模較大,常需通過選用代表性的方案作為處理,以提高試驗效率。對於灌溉制度和灌溉效益試驗,需要觀測土壤實際含水率、土壤水分吸力或田面水層深度、灌溉制度以及作物生長發育性狀、產量、土壤性狀等。對於灌水技術試驗,需觀測灌水均勻性、田間水的利用率、灌水效率和作物產量等。將這些觀測成果按處理分別統計,進行各處理之間的比較,從而探明農田水分與作物生長發育及產量的關系、灌溉增產效益、各種作物不同水文年度的適宜灌溉制度,以及相應的灌水技術。對於灌溉效益試驗,還可輔以測筒或測坑試驗。

  發展概況 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傢主要於20世紀初開始進行系統的灌溉試驗。中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在南方水稻區開始進行灌溉試驗;50年代後,在全國各地,比較系統地針對主要農作物開展瞭試驗;至80年代,已有試驗站、點400多處,積累瞭大量實測資料及分析成果,對水利建設及農業生產起瞭重要作用。今後國內外發展趨勢是試驗儀器及設備現代化,分析系統化和理論化,成果更註重實用,並將著重研究在水源不足條件下的節水灌溉問題等。

  

參考書目

 南京農學院主編:《田間試驗和統計方法》,農業出版社,北京,1979。

 馬文·E.詹森編,熊運章、林性粹譯:《耗水量與灌溉需水量》,農業出版社,北京,1982。(M.E.Jensen,ed,Consumptive Use of water and Irrigation water Requirements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New York,1973.)

 A.Aboukhaled,Lysimeters,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s,No.39,Rome,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