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是未來三峽水利樞紐的反調節工程。其作用為調節三峽工程建成後下泄的不恒定流,抬高水位,減緩比降,擴大過水斷面,以利航運,並利用這段河道落差發電。擋水建築物為閘壩型,最大壩高53.8m。總庫容15.8億m3。三峽工程建成前亦可改善宜昌以上航道逾100km。壩址位於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下遊2.3km處,控制流域面積100萬km2。江中原有葛洲壩、西壩兩個小島,將長江自右向左分為大江、二江、三江。樞紐主要的泄水建築物正對主流,兩側為大江、三江兩航道,上遊各設有防淤堤,大江下遊設導航墻,兩航道與主流分開。航道與泄水建築物之間分別為大江電廠和二江電廠,樞紐全長2606.5m(見彩圖)。

湖北宜昌葛洲壩水利樞紐鳥瞰

  大江航道佈置一號船閘及大江沖沙閘,三江航道有二號和三號船閘及三江沖沙閘。采取靜水通航,動水沖沙的措施,保持航道基本不淤。三座船閘均為一級船閘,上下遊均設人字閘門。一、二號船閘閘室的有效尺寸為280m×34m,檻上最小水深5m,可通行12000t大型船隊,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內河船閘(見彩圖)。其人字閘門孔口凈寬為34m,單扇最大尺寸19.7m×34.5m,亦為中國目前最大的人字閘門。三座船閘的年單向通過能力近期為2000萬t,遠景為5000萬t。

湖北宜昌葛洲壩水利樞紐二號船閘

  電廠為河床式水電站,設計水頭18.6m,最大水頭27m。大江電廠裝機容量175萬kW,二江電廠裝機96.5萬kW,電站總裝機容量271.5萬kW,最大引用流量17935m3/s,年發電量141億kW·h,為中國目前已建成的最大的水電站。為解決泥沙淤積問題,電站每個機組段均設有1~2個排沙底孔。

  泄水閘位於二江中、右部,共27孔,最大泄量84000m3/s,連同大江、三江沖沙閘共可下泄110000m3/s的校核洪水流量。這是世界上已建成的水利工程中泄水量最大者。從泄水閘底板至閘頂高33m,設雙扇閘門,上扇平板門,下扇弧形門,孔口尺寸均為12m×12m,其上為9m高的混凝土胸墻,以解決閘孔擋水高度大的問題。此亦為該工程的特點之一。

  工程於1970年12月開工興建,分兩期施工。一期大江過水,先建二、三江建築物,二期修建大江建築物,同時利用大江上橫圍堰擋水通航發電。1981年元月大江截流成功,截流流量為4400~4800m3/s。同年6月三江船閘開始通航;12月二江電廠開始並網發電。1988年全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