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採用碾壓混凝土施工法建造成的重力壩(見彩圖)。位於日本國山口縣新南陽市大學高瀨島地川上。壩址集水面積32km2,水庫總庫容2060萬m3,具有防洪、維護河道正常流水和為防府市及新南陽市供水19萬m3/d的作用。由於流域面積小,洪洪水到達時間很短,所以溢流壩不設閘門,而用開敞式自然調節庫水位和泄流量。

日本島地川壩,世界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壩,高90m,1980年竣工

  島地川壩建造在片巖地基上,壩高90m、壩長240m、壩體積31.7萬m3。為滿足壩體防滲、抗凍、抗沖耐磨的要求,除壩頂、壩基、上下遊面以及廊道周圍仍采用常規混凝土澆註外,壩體其餘部分約16萬m3,均采用碾壓混凝土方法施工(見圖

)。碾壓混凝土築壩是采用 土石壩碾壓技術和混凝土壩施工特點相結合的築壩方法,是將強力攪拌的幹硬性混凝土碾壓振動壓實、大倉面澆註壩體混凝土。在施工措施上采取薄層搭接攤鋪、平倉切縫、機械化清理表層結合面等特別施工工序,以提高混凝土質量。在大壩結構上,由於碾壓混凝土與常規混凝土彈性模量相近,上遊面的應力也不需要做特殊分析。基礎部位不設縱縫,碾壓塊長達78m。碾壓後切開的橫縫間距為15m,縫中用鍍鋅片止水。由於不要混凝土冷卻系統,隻設一條灌漿廊道,簡化瞭大壩結構。

  在日本,自1974年開始,圍繞島地川壩的新施工方法進行瞭大規模的室內外試驗和總結世界各地有關碾壓混凝土方面的經驗。首次在較高的壩體上完成瞭碾壓混凝土壩施工,與常規混凝土相比,降低工程造價30%,縮短工期20%。

  島地川壩於1976年開工,1978年9月開始填築壩體混凝土,1980年4月建成。大壩設有位移、溫度、滲透觀測設備。實測滲流量為15L/min。經過數年蓄水使用,情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