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的建築學著作。北宋紹聖四年(1097)將作少監李誡奉令編修,元符三年(1100)成書,崇寧二年(1103)刊印頒行。本書內容除行政管理上“關防工料”的要求外,側重於建築設計、施工規範,並有圖樣,是瞭解中國古代建築學,研究古代建築的重要典籍。

《營造法式》封面

  內容概要 全書34卷。書前另有看詳、目錄各相當一卷。“看詳”的內容主要是各“作”(工種)制度中若幹規定的理論或歷史傳統根據的闡釋。卷一、卷二為“總釋”,考證詮釋48種建築物或建築構件的名稱來源、歷史沿革,並列舉瞭各種同物異名和當時的俗稱。卷二之末附有“總例”,是全書通用的定例,並包括:測定方向、水平、垂直的法則,求方、圓及各種正多邊形的實用數據,廣、厚、長等常用詞的涵義,有關計算工、料的原則等。

  卷三至卷十五為“制度”,包括建築物各個部分的設計規范,各種構件的權衡、比例的標準數據、施工方法和工序,用料的規格或配合成分,磚、瓦、琉璃的燒制方法。

  卷十六至卷二十五為“功限”,詳細列舉各種工程所需的制作和安裝的單位工作量,各工種所需輔助工(“供作功”)數量,以及舟、車、人力等運輸所需裝卸、架放、牽拽等工額。其中對構造復雜的鋪作,還詳列各類鋪作每一朵所用各種構件的數量,以便計算工料。最可貴的是記錄下瞭當時測定的各種材料的容重。

  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為“料例”,規定使用材料的限量。其中或以材料為準,如列舉當時木料規格,註明適用於何種構件;或以工程項目為準,如粉刷墻面(紅色),每一方丈幹後厚一分三厘,需用石灰、赤土、土朱各若幹斤。卷二十八之末附有“諸作等第”一篇,將各項工程按其性質要求、制作難易,各分為上、中、下三等,以便於施工調配適合工匠。

  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四為圖樣。

  以上制度、功限、料例、圖樣等部分,均按壕寨(見土作)、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等13個工種分別記述。這些工種的內容,一部分同後世的分工相近。惟“壕寨”是那個時期特有的工種,它包括建築開工前的定位、定向、定水平等測量工作,開挖、夯築基礎、築城、築墻、舟、車、人力運輸、裝卸以及供作功。

  《營造法式》關於建築的設計、施工、計算工料等各方面的記敘相當完善。最可貴的首先是較詳細地說明瞭“材份制”,使我們知道古代建築設計的根本法則,它是古代一種完善的模數制。其次是大木作圖樣提供瞭殿堂、廳堂兩類斷面圖,使我們認識到兩種屋架的結構形式的不同之處。

  通過書中的記述,還可以知道在現存古建築中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築設備和裝飾。例如簷下鋪作用竹網防鳥雀,室內地面鋪編織花紋的竹席,椽頭用雕刻花紋的圓盤,梁栿用雕刻花紋的木板包裹等。

  此書中許多專名術語,有的現在還不能理解,有待繼續考證。此書編寫時因受制於工程管理部門核算工料的需要,以致重要內容有所遺漏。例如雖詳細記錄瞭每一構件的材份數,而遺漏瞭更重要的間廣、進深、柱高的材份數等。近世隻是對這部書中大木作的研究較為深入,而對其他各“作”則研究較少。因此這部著作仍然是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對象。

  版本 《營造法式》的崇寧二年刊行本未傳世。現有各種抄本均附有紹興十五年(1145)王儾重刊題記,得知南宋初曾重刊,但亦未見原本。1956年發現宋刻殘本,存卷十一至卷十三三卷,以及卷十中的四頁,經鑒定為南宋後期平江府官版並經過元代修補。現在常用版本有:1919年朱啟鈐在原江蘇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發現的丁丙藏抄本(後稱丁本),完整無缺,據以縮小影印,是為石印小本;次年由商務印書館按原大影印,是為石印大本。1925年陶湘以丁本與《四庫全書》文淵、文溯、文津各本校勘後,按宋版殘葉版式和大小刻板印行,是為陶本;後由商務印書館據陶本縮小影印成《萬有文庫》本,1954年重印為普及本。

  

參考書目

 梁思成:《營造法式註釋》卷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