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革命推動瞭英國的城市化進程,19世紀中葉已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英國在城市規劃、處理建築和工業生產的關係、創造建築風格等方面都進行過認真的探索,積累瞭豐富的經驗。

  工業化體系 1851年在倫敦建成的水晶宮是最早應用預製構件的建築物(見彩圖)。對建築工業化開展全面研究,則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房荒嚴重,建築材料和技術工人缺乏,英國成功地設計計瞭一種工業化體系建築──克拉斯潑體系:輕鋼框架、鋼筋混凝土樓板和墻板的預制構件系統,首先用於中小學校。1948年建立克拉斯潑建築聯合企業,使這種體系在英國各地學校建築上推廣開來,後來為歐洲其他一些國傢所采用。70年代起,英國在住宅建設中采用工業化方法和傳統方法相結合的多種混合體系。在工業建築中,采用有光澤的預制金屬墻板、帶墊圈的窗扇等構件建造的廠房,裝配方便,外觀新穎,為各國建築界矚目。

倫敦水晶宮,標志著控建築的開端,1851年建,J.帕克斯頓設計:內景

倫敦水晶宮,標志著控建築的開端,1851年建,J.帕克斯頓設計:外景

  建築思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新藝術”派理論。20世紀20年代歐洲大陸的現代主義建築思潮也影響英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恢復時期,在經濟力量薄弱而又需要大量修建房屋等情況下,年輕的建築師史密森夫婦在1954年提出瞭“粗野主義”理論,他們認為建築的美應以“結構和材料的真實表現為原則”,從鋼筋混凝土的毛糙、沉重、粗獷的特點中尋求形式美。1954年建的英國亨斯坦頓中學校舍為其代表作。史密森夫婦是“十人小組”的成員,由“十人小組”主持的1959年在奧特洛舉行的會議,導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停止活動。60年代,倫敦幾個學習建築的學生和青年建築師組織小團體“阿奇格蘭姆”,提出瞭許多用先進技術使城市內容不斷更新的設想。雖然這些思潮和流派存在時間不長,但對現代建築產生一定的影響。倫敦舊城改建中建造的泰晤士河南岸藝術中心(1967)和國傢劇院(1976,見彩圖),建築群都建在架空的“新陸地”上,下面是機動車交通和服務設施,上面是行人天橋聯接著建築物。外形粗獷的構築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極富表現力。這些新的手法多少受著上述建築思潮的啟發。法國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也被認為是受瞭“阿奇格蘭姆”的影響。

倫敦國傢劇院,“粗野主義”作品,1967~1976年建,D.雷斯坦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