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松江縣城東南部,是現存較完整的宋代方型樓閣型木簷磚塔,通稱松江方塔。

  興聖教寺創建於五代後漢乾祐二年(949),初名興國長壽寺,宋改今名,元代寺毀。據記載,塔建於北宋熙寧、元祐年間(1068~1093),元、明、清歷代均作修葺。1974年發掘塔下地宮,出土南宋建炎銅錢一枚,推測可能在南宋時作過大修或重建。1975~1977年又進行瞭大修。

興聖教寺塔(1975年大修前)

  塔平面呈方形,磚砌空筒型塔身,九層,總高42.56米,底層每邊寬6米。底層特高,外加一圈回廊,即纏腰。塔身每面分3間,有磚砌圓形壁柱,柱上挑出木制鬥栱,承托各層木構瓦屋簷。二層以上每層均有木構平坐。塔外壁四明間開門,門為壺門形,上有木制月梁形過梁,兩次間用磚砌出直欞窗。塔內每層有木樓板,四角砌出圓柱,柱上有鬥栱承平闇。自第八層以上立木塔剎柱,柱頂安九層相輪。塔第八、九層是清代改砌的,與下面七層不同。塔上的木構鬥栱、過梁大多是宋代原物,鬥栱用楠木制成。各層屋簷、平坐、欄桿、瓦件是1975~1977年大修時新補配的。

  空筒型方磚塔盛行於唐代,宋代使用漸少。此塔塔身高寬比為7:1,輪廓呈柔和的曲線,木屋簷輕舉,體型秀美挺拔,是典型的宋代風格,與茁壯、渾樸的唐代疊澀出簷方塔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