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佈《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

  初期基督教建築明顯受到古羅馬建築的影響,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典型的教堂形制,由巴西利卡發展而來。巴西利卡是一種長方形大廳,由縱向柱列分為幾部分,中間較寬較高,兩旁較窄較低。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征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保羅教堂。

  初期基督教堂多用木屋架,柱子較細長。外墻僅刷灰漿或作磚貼面,不加裝飾。內部最普遍的裝飾方法是彩色大理石鑲嵌。裝飾的重點部位是聖壇的半穹頂。基督或聖徒像襯以金色背景,十分醒目。中廳柱列的透視效果把視線引向聖壇,使內部空間在感覺上比實際深遠,成為巴西利卡式教堂的突出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