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祖趙匡胤等七代皇帝和太祖之父趙弘殷的陵墓,分佈在河南省鞏縣嵩山北麓、洛河南岸的臺地上,是中國古代最早集中佈置的帝陵。南宋高宗趙構等六代皇帝的陵墓都寄厝在紹興東18公裡的寶山。

  北宋陵 為管理陵區,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設永安縣為“陵邑”,並建行宮。各陵形制基本相同,每個陵區植籬為界,稱“兆域”;內建上宮、下宮、後陵,有的還有袝葬墓。

>  八陵名稱見表。

八陵名稱

  上宮即帝陵,中心為夯土的三層方截錐形墳山,稱“陵臺”。下為墓室,稱“皇堂”。陵臺外有神墻,圍成方城。城四面建神門,四角建角闕。南神門內陵臺前建有獻殿。南神門以南至兆域南門間為神道,方向為正南北略偏東。神道南端有一對鵲臺,鵲臺以北隔一段築一對乳臺。乳臺以北列石象生於神道兩側,有望柱一對,象和象奴一對,瑞禽一對,角端一對,仗馬和控馬官二對,虎二對,羊二對,蕃使三對,武臣二對,文臣二對,再北即為南神門,外有石獅一對。

永昭陵神道

  下宮位於上宮北側略偏西,內有正殿、影殿、齋殿等,是日常上食和守陵宮人住地,旁有陵使的廨舍。下宮門前也有石獅。

  後陵除永昭陵設在上下宮之間,其餘各陵都設在下宮之北,形制和上宮相似,但尺度僅為上宮的四分之一或更小,陵臺比帝陵的少1層,為2層,鵲臺、乳臺高度和石象生數都不及上宮。

  宋代尊信堪輿之說。按流行的“五音姓利”說認為趙姓為角音,應選用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形。故宋陵都是前高後低,有的陵的陵臺頂上標高竟不高於鵲臺處的地面。這和古代慣用的前低後高的佈置全然不同,是宋陵的一大特點。

  諸陵在金元時期遭到破壞,地面建築已不存在,神墻、鵲臺等隻剩夯土殘址,隻有石象生基本完好,它們是北宋石雕藝術的代表作。諸陵均未發掘,墓室構造不明。永熙陵西北袝葬三處後陵中,南邊一座有舊盜洞,得知為穹窿圓形磚墓,四壁有磚砌壁柱、鬥栱、磚雕屋簷。

  南宋陵 南宋六陵把上下宮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各為一殿,上宮在後,其後出一間抱廈,下有用石條封閉的石藏子,內藏棺槨,稱為“攢宮”。明清陵墓前為祾恩殿,後為方城明樓,就是由此演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