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禪寺在山西省五臺縣城西南22公裡李傢莊,大殿重建於唐建中三年(782),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革 寺始建年代不詳,大殿西縫平梁上有建中三年墨書題記,稱為“重修”,可知始建要早於此。寺內除大殿外,尚存明隆慶元年(1567)所建龍王殿和清代所建文殊殿、觀音殿(山門)、伽藍殿、羅漢殿等。大殿在北宋元祐元年(1086)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修葺葺,明清時期也作過幾次修葺。1966年,受邢臺地震影響,殿身向東南傾斜,1973年進行瞭復原性的整修。

  大殿建築 大殿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簷歇山灰色筒板瓦頂。前簷明間安板門,兩次間安破子欞窗,其他三面砌簷墻。簷柱12根,其中3根為抹棱方柱,當是始建時遺物;其餘9根為圓柱,柱頭稍有卷殺,當為建中三年重建時物。有的柱上還留有北宋政和元年(1111)的遊人題字,表明當時柱子是露明的。各柱施素平青石柱礎。1973年修葺中拆除瞭殿前兩側清代增建的伽藍殿、羅漢殿,發掘出原來的階基和月臺遺跡。階基高110厘米,與大月臺相連,前窄後寬,呈倒梯形,正面設踏跺6級。殿內外都用方磚鋪墁,四周方磚散水。

  殿的梁架結構簡單,為“四架椽屋通簷用二柱”,柱生起、側腳顯著,柱頭僅施闌額一道,至角柱不出頭(見大木作)。柱頭鬥栱為五鋪作雙抄偷心造,不用補間鋪作,僅在明間正中的柱頭枋上隱刻出駝峰,上置一散鬥。木構梁架的最上部施叉手,與平梁組成一縫三角形人字架,平梁下兩端用駝峰壓在四椽栿背。屋頂坡度為1:5.15,是已知木結構古建築屋頂中最平緩的。1973年修繕時,恢復瞭臺明、月臺原狀,並盡量多保留大殿原有構件。大殿歷經修理,簷椽被鋸短,修繕時根據舊有臺明位置,和同時期木構建築的出簷規律,恢復瞭唐代殿宇建築出簷深遠的渾樸雄放面貌。大殿門窗也大體恢復瞭原來的式樣。(見彩圖)

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中國現在最早的木構建築,公元782年重建

南禪寺大殿剖面復原圖

  大殿華栱外棱和耍頭底面均刷白,用紫色畫“僾”形圖案,闌額上塗朱色,上加白圓點,風格與佛光寺大殿相同,可能是唐代彩畫。

  佛像 殿內還保留瞭與木構架同時代的泥塑佛像17尊,安置在凹形的磚砌佛壇上,面積約為殿內面積的1/2。壇高70厘米,三面砌須彌座,底層蓮瓣圓渾,年代較早;束腰壺門內磚雕花卉、動物、方勝等,形象生動,刀法簡潔,可能是宋、金時期遺物。佛壇上後部正中為釋迦牟尼塑像,結跏趺坐於八角形的須彌座上,莊嚴肅穆,總高近4米;像後的木雕背光,插入檁間,取得主像高大的藝術效果。佛兩側塑有佛弟子、菩薩、天王等。這一組塑像未經近代裝鑾,基本保存瞭原有風貌,是現存唐代塑像的傑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