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年的都城。1421年遷都北京。明北京城的許多方面就是以明南京城為藍本建造的。

  南京歷史上多次建都。三國吳建都於此時稱建業;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建都於此時稱建康(見建康城)。隋滅陳後被毀。唐時建昇州,南唐以昇州為都城,稱江寧府。它比六朝建康城偏南,包進瞭秦淮河、石頭城。宋、元基本上沿南唐城舊規。明建都時,保留元的舊城區為居民、商業區,另在舊城外東側富貴山南填燕雀湖新建皇城和宮城、衙署,然後東臨鐘山麓,北沿玄武湖湖南岸、西岸,西循獅子山、馬鞍山、清涼山西側,南抵舊城南城一線,用瞭21年時間築成一條全長34.3公裡的磚城墻,把建康城、石頭城、南唐江寧城舊址和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獅子山、清涼山等都包在城內。

  南京城的規劃突破方整對稱的傳統都城形制,根據地理條件和當時的實際需要,基本保留和利用舊城,增辟新區。城內東為皇城,中為居民市肆區,西北為駐軍區,各區互不幹擾。城市的形式及道路系統呈不規則形狀。明初南京城的居民人數據洪武二十四年(1391)統計為47萬。城內外駐軍42個衛,約20萬人。

  宮城位於鐘山西南,宮後以富貴山作為大內鎮山。宮前禦道兩側是各部及五軍都督府等中央機關的官署。禦道南出正陽門,門外東有天地壇,西有山川壇,是皇帝郊祀的地方。

  城市居民市肆區集中在舊城,其中有大片新建的第宅,如:徐達宅(在大功坊,今瞻園路),常遇春宅(在常府街,今楊公井東),湯和宅(在城南信府街)等;還有各種手工業作坊和商店。市區主要街道兩旁是店鋪和買賣貨物的“官廊”,還有幾十處大小市場。在特定地點,由國傢建酒樓和供出租的“官廊”,對實現規劃所規定的商業區有引導和促進作用。這也影響到明代的北京城。

  舊城北面雞籠山以南有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國子監北面是祠廟區。再北,在雞籠山頂設有觀象臺。在雞籠山西側的黃泥岡上,建有鐘鼓樓,為報時之所。城西北部比較荒涼,主要供各衛駐軍之用。

  城市對外交通主要依靠水運。城西北沿江一帶(今下關和三汊河)是交通和對外貿易的樞紐,設有龍江關、龍江市和接待外國商人的龍江驛。經長江而來的物資由三汊河溯秦淮而上,集中於西南部清涼、石城、三山、聚寶四門,所以這一帶建有許多倉庫、酒樓和客店。招待外國使臣的會同館和烏蠻驛,則在通濟門內靠近文武官署的地段。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建於鐘山南麓獨龍阜,陵區包括鐘山南麓的大片地區。陵前設衛,駐軍護陵。徐達、常遇春等十二開國功臣墓依孝陵散建在鐘山西麓。孝陵東、北兩面大片土地是牧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