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錐形或臺階形的紀念性建築,它的輪廓近似於漢字的“金”,故中文名為金字塔。古代埃及、西亞、墨西哥等地都建有金字塔,而以埃及的最為著名。

  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滅,保住屍體能復活永生,因此統治者都重視陵墓建設。早期墓葬的墓室在地下,地上有模仿宮室形式的祭祀廳堂,外形似向上收進的長方形高臺。後來,為瞭追求紀念性,把廳堂架在層層臺基之上,逐漸演化成金字塔。第一座石金字塔是薩卡拉的昭賽爾金字塔(約建於西元前27世紀),塔身為臺階形,,六層。以後出現過三層臺階式的金字塔,還出現過棱邊為折線、上下兩段斜度不同的金字塔。埃及建造金字塔的年代自古王國時期一直延續到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末期。第三至第六王朝期間(公元前27~前23世紀)最盛,王室墓葬幾乎全部為金字塔。

  目前已發現的古埃及金字塔約80座。其代表是公元前27~前26世紀建於今開羅近郊的吉薩金字塔群(見彩圖)。它包括胡夫金字塔(見圖)、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和大斯芬克斯像(獅身人面像),以及西、南兩面長方臺式墓與多座小型金字塔。三座大金字塔都用淡黃色石灰石砌築,外貼一層磨光的白色石灰石。塔身是精確的正方錐形,高大、厚重、簡潔,氣勢宏偉。彼此的平面位置沿對角線相接,群體輪廓參差變化。獅身人面像高20米,長約73.2米,其雕刻造型與金字塔的方錐形對比強烈。胡夫金字塔高146.4米,邊底長230.6米,由北側離地面14.5米處的入口經長甬道可達上、中、下三個墓室。上面為主墓室,即法老(國王)墓室,其頂部由幾塊幾十噸重的大石構成;中間是王後墓室;下面可能是放置殉葬品之處。

埃及吉薩金字塔群,公元前第3千紀中葉

胡夫金字塔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