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莫高窟。在甘肅省敦煌縣三危山和鳴沙山之間的峭壁上,地當古代“絲綢之路”的要衝。相傳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和元,歷代都有鑿建,工程延續約千年。現存已編號洞窟492個,以唐代鑿成的為最多,約占總數一半。窟內保存有45000餘平方米壁畫,2000餘座彩塑和5 座唐宋木構窟簷。敦煌石窟不僅是中國最重要的佛教石窟,而且是聞名世界的文化藝術寶庫。窟室本身、木構窟簷遺物以及壁畫中所展示的建築形象,是研究從十六國晚期期到宋元800餘年建築史的寶貴資料。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形制 較完整的窟室都有前後二室,絕大多數前室完全敞開,隻有極個別的前室有前壁或敞開鑿成二石柱。在敞開面上原當建有木構窟簷。後室形制以中心塔柱式、覆鬥式和背屏式為最多,可分別作為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和五代、宋時期的代表形制。中心塔柱式窟和以塔為中心的早期佛寺佈局類似,這同右旋繞塔的佛教禮儀有關。覆鬥式窟的窟頂模仿鬥帳,為方形盝頂,其正壁(後壁)佛龕早期為圓拱龕,中唐以後龕頂演變為矩形平面的盝頂。背屏式窟的中心佛壇和壇後的背屏是對佛殿中的壇和扇面墻的模仿。

  壁畫中的建築形象 主要有:

   早期石窟中有許多塑出或畫出的闕形建築(見闕),左右雙闕,中間連以屋頂;中間屋頂大都低於主闕,也有平於或高於主闕的。唐代壁畫中的闕,中央都是一座高大的城樓,左右闕體向前伸出。石窟中的闕形建築顯示瞭漢代以前的孤立雙闕向隋唐至明清的凹形平面宮闕發展的過程。

  佛寺佈局 從隋代到西夏300多幅大型“凈土經變畫”大都畫出瞭院落組合式的建築組群,是當時佛寺佈局的反映。其中隋代的多為一殿二樓的組合;初唐和盛唐時的多有呈凹形平面的中心建築,前有水池,池中多有平臺。中唐和晚唐畫中的佛寺,大都有鐘樓、經藏等建築。畫中的佛寺院落可分為單院、前後縱列的雙院和左右橫列的三院。典型的院落由回廊圍成,前有“三門”,四角有角樓,左右廊有配殿,院落中軸線上有1~3座大殿。許多佛寺的後廊並不終止於與左右廊的交接處,而是向左右延伸至畫邊,說明壁畫表現的隻是中路主要院落。左右廊之外還有一些附院,這在文獻、其他圖像和晚期佛寺實例中都可找到旁證。另外,在唐至西夏壁畫中還有少數以塔為佛寺中心的佈局。

  城垣 壁畫中繪有數百座城垣,對於研究古代城形、城墻、城門、城樓、墁道、角樓、馬面、裡坊以及今新疆地區當時的城垣形象,提供瞭大量的資料。

   壁畫中繪有數以百計的塔,依結構可分為木塔、磚石塔和磚木混合塔。其中木塔最多,磚石塔甚少。磚塔多數是由幾層窣堵波所疊成,密簷磚塔僅見一座,沒有樓閣式磚塔;磚木混合塔多見於北朝壁畫。這些都和現存實例不同。從壁畫中可以看到遲至五代和宋仍有在木構重樓上置一完整窣堵波的塔,反映瞭印度窣堵波和中國重樓融合的情況。北朝石窟中還畫有金剛寶座塔。

  住宅及其他建築 壁畫中繪制的住宅不多,有院落式住宅、塢壁和茅舍。院落式住宅又有單院、前後兩院和附建廄院等數種。有些壁畫還反映瞭宮殿內部的重重院落。壁畫還畫瞭許多圓形的監獄、圍有方墻的墓園、高臺建築、庭院水池中木柱架立或磚石砌築的舞臺,以及戒臺、烽火臺、橋梁、棧道等。

  建築部件 壁畫對於各代建築部件如臺基、階道、勾闌、墻壁、門窗、柱枋、闌額、鬥栱、屋頂以及建築裝飾都有詳盡的描繪。其中鬥栱的形制較多,反映瞭北朝以來鬥栱的發展。

  壁畫所示北朝和隋代鬥栱形制都不出跳。基本上有兩種,其一是在簷下由上下兩層枋和人字斜撐組成桁架,置於櫨鬥上;其二是柱頭間連以闌額,柱頭鋪作為一鬥三升,補間或仍是人字斜撐,或為栱尾拖長的人字栱,或以人字栱和一鬥三升相間。初唐畫中有出跳鬥栱,隻出一、二跳華栱,無昂,令栱中間不伸出耍頭,正心一線用一栱一枋為一組,若出兩跳則疊用兩組;補間或不設或隻設一朵人字栱,人字栱已有向駝峰轉化的趨勢。盛唐畫中鬥栱發展很快,可以出到四跳,為雙抄雙下昂,且為逐跳計心重栱,比中晚唐的實例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的鬥栱還要復雜,但令栱中心大都仍不交出耍頭。補間隻用一朵,但已經出跳,其櫨鬥置於駝峰上。

  中唐以後直到宋代壁畫中的鬥栱仍大致同於盛唐,但中唐已有補間多達五朵的例證,且同一間內有兩種形制並用,其一為駝峰,另一為櫨鬥置於闌額上的出跳鬥栱,形制完全同於柱頭鋪作。晚唐以後耍頭漸多,都砍作批竹昂形。五代的補間鋪作有作斜栱的。敦煌鬥栱轉角鋪作都沒有由昂,且除泥道栱和角昂上的令栱外都隻至角為止,不再伸出為側面的華栱。

  建築畫法 壁畫明顯地表明瞭從十六國晚期到西夏建築畫的發展脈絡。盛唐時期的建築畫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總體采用俯視角度的一點透視,作全對稱構圖,但結合宗教畫和壁畫的特點,在同一畫面中對不同對象也采用瞭平視和仰視。中唐的建築畫有在平面圖上豎立起建築立面的畫法,基本上沒有透視,和後代許多圖經、碑刻和工匠圖樣表示建築群體的畫法相同。

  窟簷 敦煌石窟有一座晚唐窟簷和四座宋初窟簷。宋初窟簷保存較完整,三間四柱,鬥栱轉角鋪作都沒有由昂,和唐宋壁畫所繪的相同,但鬥栱最外跳頭上都無令栱。鬥栱尺度很大,出跳深遠,保留較多的唐代風格。窟簷的簷端完全平直,同壁畫中的絕大多數的建築一樣,為研究屋角起翹的起源和發展提供瞭例證。(見彩圖)

敦煌莫高窟257窟壁畫中的北魏建築形象

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中描繪的初唐佛寺

  

參考書目

 蕭默:《敦煌建築》,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