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市位於四川省西南部的金沙江河谷地帶,成(都)昆(明)鐵路從此經過。渡口北距成都757公裡,南距昆明396公裡,是中國60年代開始建設的一個冶金工業城市。開發初期稱攀枝花特區,對外稱渡口市,後正式定名為四川省渡口市。

  建設過程 渡口地區蘊藏有豐富的釩鈦磁鐵礦,優質的煤礦,還有大量的石灰石、耐火粘土等冶金輔助原材料礦,附近水能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冶金工業的有利條件。1958年和和1964年中央有關部門曾兩次組織工作組進行中國西南地區鋼鐵基地的規劃,最後確定瞭在渡口地區建設鋼鐵基地的方案。1966年開始建設,1970年第一座高爐投產,1979年完成瞭鋼鐵冶金企業的第一期工程。經過十餘年建設,以鋼鐵冶金為主體,兼具采礦、煤炭、電力、林業等工業部門的一個擁有30餘萬人口的新型工業城市崛起在金沙江畔。

  城市規劃 渡口市的建設一直是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進行的。在1965年,就編制瞭《攀枝花工業區總體規劃》,確定人口規模為12萬人。城市按小城鎮群的佈局形式發展,分設5個片區。這個規劃對城市建設起瞭重要作用。根據生產建設的發展,1970年和1973年對城市規劃作過兩次修改。1978年又對城市規劃方案作瞭修改、補充和綜合,確定城市性質為以冶金工業為主的城市,是中國西南的鋼鐵基地、釩鈦基地和能源基地。城市人口規模控制在50萬人左右。

  規劃佈局 渡口市的規劃佈局,根據資源分佈情況和山區建設用地比較分散的特點,確定以片區作為總體規劃的單元。每個片區是相對獨立的生產、生活的綜合體,居民基本上做到工作和居住就地平衡。各片區之間須有密切的聯系,使城市成為有機整體。根據規劃,在東西長50餘公裡的金沙江兩岸佈置八個片區。江北有攀枝花-密地、弄弄坪、河門口和格裡坪4個片區,由37公裡長的鐵路支線串聯起來。江南有金江、炳草崗、大渡口-仁和及寶頂4個片區。8個片區用城市道路和金沙江上的7座橋梁聯系起來。

  攀枝花-密地片區是鐵礦石采選和機修基地;弄弄坪片區位於全市最大的河谷階地上,是鋼鐵生產中心;河門口片區是以石灰石采掘、焙燒、動力和建築材料工業為主的小城鎮;格裡坪片區是鐵路支線的終點,是一個以木材貯運和木料加工工業為主的小城鎮;金江片區位於成昆鐵路幹線上,是渡口的門戶,又處於河道下遊,規劃定為交通樞紐和以化學工業為主的片區;炳草崗片區位於渡口市的幾何中心,是全市行政和文化中心;大渡口-仁和片區處於沿山溝的南北狹長地帶,是以地方工業為主的片區;寶頂片區是煤炭生產基地,居民點隨礦井分佈而分散佈置,礦務局在陶傢渡中心居民點。小的片區3萬人,大的10萬人。市區范圍東西距離拉得較長,片區佈局分散,因此,在西部河門口片區規劃瞭城市副中心。

  道路和綠化 渡口坐落在崇山峻嶺之中,地形復雜,規劃上註意利用地形和節約用地。市區范圍內的主要建設用地多選用海拔1000~1300米之間的河谷高階地、臺地或緩丘地,坡度一般在10~20%之間,有些地區超過30%。城市的各種建築均結合自然地形,分層築臺,高低錯落地建在山坡上。城市道路系統充分結合地形,主幹道多沿河流選線,坡度比較平緩,交叉口較少。為瞭克服垂直高差過大的困難,次幹道和居住區支路采用斜交等高線迂回展線的辦法,使道路縱坡保持在合理范圍內,並盡量減少土石方工程量。在規劃中還安排瞭便捷的人行梯道系統,以便縮短步行距離,實行人車分流。在市中心所在地炳草崗規劃建設瞭一條步行商業街性質的林蔭梯道──攀枝花路。梯道全長274米,兩端高差30米,梯道寬30米,兩旁建有全市性商業服務業網點和文化設施,有高聳的塔式住宅樓群。梯道的一半面積佈置綠地,種植富有地方特色的熱帶植物,中間佈置各種建築小品,使整個梯道成為環境寧靜優美的公共活動中心。

  渡口地區旱季氣候幹熱,規劃中重視綠化系統的安排,每個片區都有公園,利用坡度較大、不宜用於修建的地段,進行綠化建設。整個城市以沿金沙江兩岸、沿主幹道的綠化帶和兩岸垂直於金沙江的沖溝綠化帶相結合,形成魚骨狀綠化系統。

  問題 渡口城市規劃因地制宜、不拘泥於現成的規劃模式,比較符合實際。但對在山谷地形和特殊氣象條件下的環境保護問題認識不足,工業污染比較嚴重。由於一年有長達數月的靜風和逆溫現象,更加重瞭污染的程度,問題有待解決。(見彩圖)

新興工業城市四川渡口市市區 渡口市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規劃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