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理論製造和使用的藥物,因源於中國而得名。中藥已有數千年歷史,從尋找食物時的偶然中毒到主動嘗試,人們逐步認識和發現瞭一些動物、植物和礦物可作藥物來使用。經反復實踐瞭解到藥物的性能與療效,並從口述過渡到文字記載。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在臨床實踐中形成瞭中藥。實踐經驗總結成文字時,託名“神農”為歷代著者的代表。《史記》載:“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由於中藥中草類藥占多數,故記載中藥的書籍古稱“本草”,中國第一部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於於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末年成書,是西漢前藥物知識的匯編,收載藥物365種。在此基礎上歷代都有本草著作問世,如《新修本草》、《嘉祐補註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等。至清代(1644~1911)記述藥物已達2600多種。在歷代本草中,明代(1368~1644)李時珍(1518~1593)的《本草綱目》一書全面總結瞭16世紀以前的中藥知識,並有瞭很大發展,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1000多個。被譯成拉丁、日、法、德、英和俄等文種流傳於世界,對世界醫學作出瞭巨大的貢獻。

  中藥絕大部分為天然產物,經采收後即為中藥材,副作用較小。中藥材經加工炮制後,一部分供醫院藥房、藥店配方使用,一部分制成制劑(中成藥)。公元479年,中國雷偱著成《炮炙論》,總結瞭中藥采集修治,炮炙加工的方法,共三卷有300種。在使用上,中醫根據辨證論治原則開方,處方較靈活,符合每個病人的實際病情,常收到較好療效。

  生產現狀 從前,中藥生產由各地藥店、藥棧等銷售部門分散經營,多為前店後廠形式,即在藥店的後邊加工生產,在店前銷售藥材和成藥,未形成有組織的生產系統。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藥事業發展迅速。各地引種成功的中藥材,如潞黨參、茯苓、懷山藥、懷地黃、麥冬等約100餘種。野生動、植物藥材變為傢養、傢種成功的如天麻、明黨參、桔梗、梅花鹿、麝、土鱉蟲、白花蛇等約60餘種。1983年中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333×106m2(500萬畝)(不包括木本藥材)。生產中藥材500~650kt,產值1.5億元。印度尼西亞、泰國的白豆蔻,美國、加拿大的西洋參,西班牙的西紅花等也在中國試種成功。現有中藥廠800多傢,生產40多種劑型、3000個品種中成藥。中藥已出口到80多個國傢和地區。在中藥加工技術方面,較大的中藥廠在粉碎、提取、幹燥、制劑等主要環節上已實現瞭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有些中藥廠還采用電子數控、微波和遠紅外幹燥等技術,大大提高瞭生產率,保證和提高瞭藥品質量。在劑型方面,除保留傳統的丸、散、膏、丹、膠、露、酒、錠等外,又研制成功瞭沖劑、滴丸、氣霧劑、口服液、註射液、片劑、膠囊、橡皮膏等劑型。在品種方面,近十幾年研制出五六百個療效高的新成藥、如冠心蘇合丸、復方丹參片、牛黃降壓丸、玉泉丸、喉風散等。

  世界上很多國傢也對中藥進行研究和臨床應用。日本厚生省1981年底批準中藥古方制劑210種,可以進口或在日本國內依照處方生產和銷售。在中藥生產方面,日本1976~1981年5年間產值增長5倍。1982年達706.45億日元,占日本藥品總產值的1.5%。在制劑技術方面,超濾、冷凍幹燥等新技術已在生產中應用。在中藥研究方面,日本也有瞭進展。

  中藥材 常用中藥約有500種,其中植物藥409種(占81.8%),動物藥59種(占11.8%),礦物藥32種(占6.4%)。

  植物類藥材 除瞭少數是全草入藥外,大多數均用植物的一部分。例如:人參用根、麻黃用莖、桑葉用葉、菊花用花、五味子用果實、車前子用種子等。按植物的來源又分為野生藥材和人工栽培的藥材。古代藥材多為野生,一般認為野生比傢種的好。野生藥材產量較少,難於滿足用藥需要,目前很多藥材由人工栽培。

  動物類藥材 除某些蟲類藥材外,動物類中藥材多數隻用其中一部分。如羚羊、犀角隻是用角,穿山甲用其甲片,虎用其骨等。有些動物的生理病理產物如牛黃、麝香、珍珠等亦供藥用。

  礦物類藥材 以天然礦物為主,如硫磺、磁石、硇砂、硼砂、石膏等。化石類如龍骨、石燕,其他如樹脂類的琥珀等亦可作藥用。

  動、植、礦物加工的藥品 如植物發酵制成的神曲,熬煉驢皮、鹿角得到的阿膠和鹿角膠等。礦物用升華法制成的有紅升丹、白降丹等。中藥材的采收通常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時進行,才能得到優質的藥材。除瞭某些藥材有特殊要求外,植物的地下部分(根、根莖、根皮)應在該植物的地上部分最不發達時采收;全草、莖枝及葉類多在莖葉茂盛季節采收;果實和種子類藥在完全成熟時采收;樹皮類藥物應在植物漿液豐富時剝取;蟲類藥物如地龍、蠍子等應在夏秋季捕捉。采收野生藥材時,應註意保護資源。

  中藥加工 中藥有炮制和制劑兩種加工方法。炮制是將中藥材制成飲片;制劑是將中藥材按處方制成可直接服用的藥品,亦稱中成藥。

  中藥炮制 炮制又稱炮炙、修治,是單味藥的加工過程。其目的為:①增強藥效的發揮,如延胡索含生物堿,難溶於水,經醋制生成的鹽就易溶解於水。②減輕毒性和副作用,如烏頭類中藥經各種方法炮制後,毒性可大大降低,而強心作用則可增強。③改變藥性,如地黃直接用時性涼,炮制後則性溫;生何首烏滑腸,炮制後何首烏則轉為滋補。④便於應用,生藥采收後有雜質,或體大質硬不易應用,經炮制後制成便於服用的性狀。

  中藥的炮制方法可分為:不水火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不水火制法包括純凈、粉碎、切制。水制法包括洗、漂、泡、潤、水飛等。火制法包括炒與炙、煅、炮、烘與焙。水火共制法包括蒸、煮、淬等。

  中成藥加工 常見的有丸(蜜丸、水丸、蠟丸、糊丸)、散、膏、丹、膠、酒、露和錠劑等。近年又發展瞭片劑、沖劑、膠囊、註射劑等(見藥物制劑),加工方法有多種(見圖)。

  ①丸劑,蜜丸是以煉制的蜂蜜為賦形劑,與藥粉粘合制成圓球形,如銀翹解毒丸、大山楂丸等;水丸是將藥粉用冷開水按泛丸法制成的小球形,經幹燥而得,如龍膽瀉肝丸、木香檳榔丸等;糊丸以米粉、面粉用水攪勻加熱使成稠糊作粘合劑,與藥粉混合制成小丸,如犀黃丸、人丹等;蠟丸以熔融的蜂蠟為粘合劑,與藥粉混合制成,以使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達到長效作用,如三黃寶蠟丸。②散劑,將藥粉研混均勻即成,如平胃散、錫類散等。③膏滋,將藥材用水煎煮,去滓後濃縮加糖或蜂蜜成粘稠半流體狀的膏狀物,如養陰清肺膏、二冬膏等。④油膏,以植物油或其他適宜的基質加入藥材提取成分,攪勻即得,可供外用,如燙傷膏等。⑤膏藥,用植物油提取藥材成分後,加入鉛丹使之化合而成黑色稠膏,塗在底材上即得,供外敷用,如暖臍膏、追風虎骨膏等。⑥丹劑,將藥材置器皿中密閉加熱,使之化合升華而成,如紅升丹、白降丹等。⑦膠劑,以動物的皮、骨、甲、角為原料,用水煎煮取膠汁濃縮制成固體,如阿膠、虎骨膠等。⑧酒劑,以白酒(或黃酒)為溶劑,浸出藥材中成分,浸出液過濾使澄清即得,如虎骨酒、茵陳酒等。⑨露劑,將藥材加水用蒸餾法餾出具有芳香性的液體即為露劑,如金銀花露等。⑩錠劑,以藥粉加適量粘合劑制成塊狀即得,如萬應錠、八寶藥墨等。(11)片劑,將藥粉或經提取成分後加賦形劑,壓成圓片狀,如牛黃解毒片、葛根片等。(12)沖劑,將藥材經提取成分,濃縮至稠狀,加入糖粉混勻,制成小顆粒烘幹即得,如感冒退熱沖劑、板藍根沖劑等。

  中藥鑒定 保證療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鑒定方法可分為四類。①基原鑒定,對原植物、原動物、原礦物的鑒定,以確定其品種是否正確。②性狀鑒定,通過對藥材的形狀、大小、顏色、表面特征、質地、斷面特征、氣、味及某些特殊形狀等的觀察,以鑒別藥材的真偽和優劣。③顯微鑒定,在顯微鏡下,觀察藥材的組織構造和特征細胞,以鑒別藥材的真偽和優劣。④理化鑒定,利用藥材中的某些化學成分的性質,用化學分析或儀器分析的方法鑒定其真偽和純度。

  中藥成分化學 每種中藥含多種化學成分,其中有些能起醫療作用,稱為有效成分。研究中藥成分的學科稱中藥成分化學。主要研究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結構測定以及必要的結構改造,以指導新型安全、高效藥物的合成。根據已闡明結構的成分,還可按生物的親緣關系在生物界中尋找同類成分,以擴大新的藥用資源,發掘新的有效成分。研究有效成分可減低原生藥毒性,提高療效。並可通過測定其含量或理化常數,有效地控制藥品生產中的質量。研究有效成分對於中藥的合理培植、采集、加工、使用、保存和控制質量等提供客觀依據,對探索中藥藥理機制,深入發掘醫藥遺產都有重要意義。

  中藥的化學成分一般包括生物堿、糖和甙類、醌類和蒽衍生物,酚類、黃酮類、萜類和揮發油、強心甙、皂甙、氨基酸與蛋白質、鞣質等。現代開發的各種精密的分離方法和儀器,使化學成分的研究趨於快速微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析多種微量成分。幾種光譜分析法(紫外、紅外、質譜、核磁共振譜等)的應用,使微量成分的結構得以迅速測定。特別是氣相層析與質譜法聯合應用,把分離、純化和鑒定幾個步驟連在一起,大大提高瞭結構測定的速度和準確性,使中藥化學成分的研究有著更廣闊的前景。(見彩圖)

中藥水丸機

中藥提取罐

中藥粉碎機

\ n

中藥材 胡首當歸

中藥材 杜仲

藥酒

丸藥

  

參考書目

曹春林編:《中藥制劑匯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