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紡織科學技術為主要活動內容的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它的前身──中國紡織學會,1930年4月20日創立於上海。從成立到1949年的19年期間,共舉行14屆年會,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從成立到1936年抗日戰爭前,舉行6屆年會;二是抗日戰爭時期,8年中舉行過5屆年會;三是抗日戰爭結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4年中舉行過3屆年會。每屆年會的活動內容大體是:宣讀學術論文,討論會務,發行年刊,交流參觀等。《紡織年刊》載有學術論文、會務動態和會會員名單。另外,學會還出版《紡織周刊》,刊載紡織技術文章、學會活動消息、述評性短文和紡織工商動態。中國紡織學會的會員,創立時隻有60餘人,到1949年發展到近2000人。理事長是朱仙舫。

  1949年8月舉行的中國紡織學會第14屆年會,決議把學會改組為中國紡織染工作者協會,開展瞭一系列科學普及工作。1950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紡織染工作者協會代表會議上又決議恢復原名。1951年2月,中國紡織學會加入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1958年並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根據聯合會的要求,學會在原有基礎上,合並中國原棉研究學會和中國染化工程學會,籌組中國紡織工程學會。1954年 2月召開的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一屆代表大會,宣告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正式成立,總會設在北京。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團結廣大會員和紡織科技工作者,開展瞭一系列學術活動。1956年在北京,1958年在山東青島和上海,1959年在河南鄭州,1962年在上海,先後舉行綜合性的學術年會。學會還組織瞭一系列的專業學術討論會。這些活動推動瞭全國各地紡織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自1954年起,學會先後創辦《紡織通報》(1962年起改為《紡織技術》)、《染整通報》等學術期刊,共發行 100餘萬冊。學會在國際紡織學術交流方面也開展瞭不少活動。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和臺灣省外,28個省、市、自治區都已建立地方紡織工程學會。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於1979年創辦《紡織學報》,對國內外發行。1979年10月,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在廣西南寧舉行第3屆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收到各地推薦的學術論文759篇,是紡織學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國性盛會。截至1982年,會員發展到近 3萬人。1984年前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歷任理事長是陳維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下設學術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紡織學報》編輯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