絹紡生產中把精幹綿加工成精綿的工藝過程。加工時,先把各種精幹綿定量配合,再經開松、理直,將纖維切成適當的長度,充分梳理,除去雜質和短纖維,使長而纏繞、含雜較多的精幹綿成為充分分解、潔淨、平直、長度適當的精綿。制綿包括給濕、配合稱重、開綿、切綿、梳綿等工序。

  給濕 補給纖維一定的水分和油劑,以改善纖維的柔軟度和潤滑性,有利於消除靜電,提高制綿品質。給濕分機械給濕和手工給濕兩種方式。。大多用噴霧器給濕,人工翻拌,儲存一定時間,使纖維含油水均勻。

  精幹綿配合 將不同品質的原料,按比例搭配,稱成一定重量的綿球,供梳理時混和。綿球的配合應符合原料優質優用、成品質量穩定、降低成本的原則。精幹綿經人工稱重後,紮成球狀,稱為精幹綿球。

  開綿 將纏繞狀態或繭片、繭殼形的原料開松,除去大塊雜質,使纖維初步分梳伸直,原料得到混和。

  切綿 使纖維進一步松解伸直,並把纖維切成一定長度,在切口處用小木棒卷起纖維成為棒綿。

  梳綿 對纖維進行更精細的梳理,充分松解,除去雜質、綿結和短亂纖維,獲得精綿。經頭道梳綿機獲得的精綿稱頭道精綿,其落綿可再經切綿機制成棒綿,再行梳綿獲得二道精綿,同法可獲得三道精綿。

  制綿過程使用的主要設備有開綿機、切綿機和圓梳機。

  開綿機 也稱開繭機,用於開綿工序,使原料在表面有鋼針的滾筒間分扯松解,清除雜質。開綿機有一直徑約 850毫米包有彈性針佈的錫林。錫林上方有工作輥和毛刷。在錫林的後方有帆佈簾、植有鋼針的銅質刺輥和鋼制持綿刀,用以喂給原料。在錫林的前方有剝綿羅拉,用以剝取綿張。

  將定量配合好的精幹綿鋪在帆佈簾上,由刺輥和持綿刀組成的握持拑口把纖維喂向高速回轉的錫林,以完成第一次扯松。浮在錫林表面的綿塊再由工作輥扯松,隨即被毛刷壓入錫林針隙。定量的精幹綿加工後將綿層剪斷,由剝綿羅拉將綿張輸出,繞成開綿球(圖1)。鋪綿厚度與錫林、持綿刀、刺輥三者之間的距離,對產品質量有較大的影響。開綿機正向自動化方向改進。

  切綿機 用於切綿工序,分大切機、中切機和小切機三種。大切機用於特殊要求的長纖維產品和苧麻纖維。中切機和小切機分別用於加工頭道產品和二、三道產品。切綿機(圖2)上有一個裝有多塊針板的錫林,各塊針板間有一定的間距。錫林後方有帆佈簾、上下溝槽羅拉或光羅拉、上下針輥等組成喂給機構。綿張鋪在帆佈簾上,被慢速回轉的羅拉和針輥所控制,受到高速回轉的錫林鋼針的作用得到開松和梳理,纖維緊掛在針排梳針上,借毛刷的作用壓向針根。當喂入一定長度的綿張後自動停車,用剪刀切斷針排間的纖維,並將纖維的一端均勻地卷在木棒上,形成棒綿。大切機和中切機針板間距較大,切出的纖維長度長;小切機針板間距小,切出的長度短。

  切綿機喂綿和木棒卷綿時棒綿重量均勻和纖維平齊情況,對於精綿的質量有較大影響。

  圓梳機 用於梳綿工序,如圖3所示。它將纖維一端牢固握持,用梳針精細梳理其另一端。主要由裝有很多夾綿板的錫林和前後兩個包有彈性針佈的梳理滾筒組成。來自切綿機的棒綿嵌入錫林夾綿板內,夾持的纖維露出一定長度,隨著錫林慢速回轉。在啟閉加壓裝置的作用下。夾綿板將握持的纖維夾緊,由前後滾筒對纖維露出的一端從兩面進行梳理,然後由人工將梳過的一端嵌入夾綿板,再對另一端進行梳理。毛刷的作用是將梳理滾筒梳針上的纖維壓入針根以使滾筒有較好的梳理作用。兩端經過梳理後的棒綿成為精綿,供給排綿工序加工。含有較多短纖維、綿結和雜質的滾筒剝綿送到後道切綿機和圓梳機加工。梳綿的效果以產量、梳折和纖維松解程度來表示。它與機械狀態、梳綿工藝參數、工人操作技術和溫、濕度控制等有很大的關系。梳出的精綿一般綿結雜質少,纖維順直平行。圓梳機手工操作多,工人勞動強度高,且逐道產量銳減,所以加工道數有減少的趨勢。

  在制綿工藝過程中還可采用直型精梳機替代圓梳機。使用這種精梳機的工藝流程是:先對精幹綿給濕,配合稱重,開綿,然後切斷成一定長度並開松混和或直接喂入羅拉梳理機制成條子,再經針梳機加工兩次後喂入直型精梳機制成綿條,再經針梳機整理一次而送入紡部。這種加工法,勞動強度較低,用人少,制品中短纖維束較少,但綿結較多,上等原料制成率較低,工藝上還有待進一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