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足目(Decapoda)長臂蝦科(Palaemonidae)沼蝦屬甲殼動物的統稱。全世界共有100多種。因大都生活在湖沼、池塘和河流中而被稱為沼蝦。肉味鮮美,營養豐富,且易於保鮮,是重要的淡水經濟蝦類。

  形態 體側扁。一般體長5~10釐米。最大的羅氏沼蝦,體長可達40釐米。額角發達,側扁,上、下緣都具鋸齒。頭胸部較粗大,具1肝刺和1觸角刺,無鰓甲刺。頭胸甲的前下角具有較多的顆粒粒狀突起,雄性尤為明顯。腹部較小。尾節呈長三角形。5對步足中,前2對呈鉗狀,第1對短小,第2對粗壯,雄性特別強大,通常超過其身體的長度,有的可達體長的兩倍。螯強壯有力,其各節長度的比例,兩指切緣上的齒數、大小和排列形式以及絨毛著生狀況等隨種類而異,常以此作分類依據。後3對步足呈爪狀。腹肢5對,雙肢型。雄性的第2對在內肢與內附肢間具1雄附肢,可據以鑒別雌雄。

  生物學特性 沼蝦絕大多數生活於淡水湖泊和沼澤中,但羅氏沼蝦等種需降海產卵,等齒沼蝦等少數種類則生活於海洋中,一般不進入淡水。雜食性,但偏愛動物性餌料,常攝食動物屍體和小型水底動物;因捕食能力差,故有機碎屑或固著性藻類仍是主要食物。食物缺乏時也有同類殘食現象。沼蝦用第1對步足捕食,第2對用作攻擊和防禦。通常用後3對步足在底上爬行,或在水草間攀爬,或隱藏在石下、石縫中。腹肢可用以撥動水流以進行短暫遊泳。雌體還以此作抱卵工具。尾肢的內、外肢均很發達,與尾節形成尾扇。遇敵害時常強烈屈曲腹部和用尾肢急劇撥水以向後迅速逃遁。

  沼蝦在中國北方復季開始繁殖,江南一帶春季開始產卵,再往南則更早。整個繁殖季節可延至夏、秋,4~11月均可見雌蝦抱卵。水溫20℃以上時為產卵盛期。雌蝦性成熟後交配前先行蛻殼,通常在交配後1~2天內的夜間產卵。卵產出後即粘附於母體的腹肢上,經20天左右幼體孵出後離開母體,破卵膜後即為溞狀幼體。蛻皮4~14次(因種而異)後變成仔蝦。5月份變態的仔蝦,約經2個多月即可達性成熟,並開始產卵。雄蝦的生長速度一般快於雌蝦。當年孵出的蝦入冬前即可銷售。冬季水溫下降,生長也隨之減緩,至翌春水溫上升後又加速生長,並開始繁殖。雌蝦產卵後常可見到第2次產卵。壽命1年多。親蝦在交配、繁殖後陸續死去。

  中國主要經濟種 中國有沼蝦20多種。其中日本沼蝦(M.nipponense)遍佈全國各地,是中國最重要的淡水蝦(見圖)。體呈青綠色,帶有棕色斑紋,俗稱青蝦,在長江中下遊的太湖、洪澤湖、鄱陽湖及洞庭湖到梁子湖一帶和西江下遊產量十分豐富。分佈於浙江溫州以南沿海各省的海南沼蝦(M.hainanense),個體比日本沼蝦略大,產量也高(見圖),中國南方的淡水經濟蝦類則在長江中、下遊山溪中常見的粗糙沼蝦(M.asperulum)是山區的經濟種。

  世界主要經濟種 主要有以下幾種:

  羅氏沼蝦(M.rosenbergii) 是沼蝦屬個體最大的一種淡水蝦。最大雄蝦體長可達40厘米,體重達600克,主要分佈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印度一帶的熱帶水域。個體大、食性雜、生長快,易於飼養。在20世紀60年代初由美國華裔林紹文研究清楚其生活史後,人工養殖隨即獲得成功。在天然水域中經交配產卵後,抱卵雌蝦即降河至半咸水域生活,直至孵化。幼體生長必須在一定鹽度的水中才能進行正常的生長、發育,直至長成幼蝦以後才溯河而上,至河川上遊或湖泊中生活至產卵。人工繁殖時,池中海水的適宜鹽度為12~14,適宜水溫為24~30℃。

  貪食沼蝦(M.lar) 分佈於從東非到琉球至夏威夷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區。在淡水中生活,咸水中繁殖。最大體長可達18厘米左右,通常為8~12厘米。在毛裡求斯及印度尼西亞、新幾內亞、菲律賓和關島是重要的經濟種。

  馬氏沼蝦(M.malcolmsonii) 在西太平洋海區是個體較大的種類,最大體長可達23厘米。分佈於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一帶。生活於淡水或咸水中,是這一地區河口和湖泊的重要經濟種。

  美洲沼蝦(M.americanum) 分佈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和秘魯間的美洲太平洋沿岸。淡水生活,但幼體發育須在咸水或鹽水中進行。喜生活於沙質或多石的水底,最大體長可達25厘米。在墨西哥、薩爾瓦多是重要經濟種和優良養殖對象。

  大臂沼蝦(M.carcinus) 分佈於從美國的佛羅裡達州到巴西大西洋沿岸。淡水生活,早期發育階段在咸水中度過,喜在沙質或多石的水底生活,最大的體長達23厘米。在墨西哥、巴西是重要的經濟種。

  刺尾沼蝦(M.acanthurus) 分佈於從美國卡羅來納州到巴西直至西印度群島的美洲大西洋地區。為淡水或咸水種,喜棲於多泥的底質。其最大個體長達16.6厘米,在上述地區有一定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