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病原物侵害後主要在葉片上發生各種局部壞死性病斑的植物病害。可由真菌、細菌、線蟲引起。病原物以真菌為主,如尾孢屬(Cercospora)、長蠕孢屬(Helminthosporium)、殼針孢屬(Septoria)、葉點黴屬(Phyllosticta)、鏈格孢屬(Alternariaa)等;此外,黃色單胞桿菌屬(Xanthomonas)和假單胞桿菌屬(Pseudomonas)的細菌也可引起葉斑病。有些病原物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種。常見的葉斑病有由真菌引起的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橡膠麻點病、花生褐斑病、花生黑斑病、甜菜褐斑病、向日葵褐斑病、蘋果褐斑病等,由細菌引起的棉花角斑病、水稻白葉枯病、大豆細菌性葉斑病等。

  葉斑病菌主要在植物病殘組織和種子上越冬,成為下一代生長季的初侵染源。病菌多數靠氣流、風雨,有時也靠昆蟲傳播。通常在生長季節不斷侵染。葉斑病的流行要求雨量較大、降雨次數較多、溫度適宜的氣候條件,但也有對濕度要求不高的情況,如馬鈴薯早疫病。葉斑病造成局部壞死;僅少數可發展為系統侵染,如水稻白葉枯病的病菌侵入後在植株體內擴展,苗期癥狀不明顯,至分蘗末期、孕穗初期呈現典型癥狀。

  防治主要側重於抗病育種和清潔田園,適當結合栽培措施和化學防治。對果樹葉斑病,藥劑防治的效果較好。常用的藥劑有波爾多液、代森鋅、退菌特、百菌清、托佈津、多菌靈等。對系統性侵染的葉斑病,以種子處理的效果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