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用於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藥用或作為制藥工業的原料。廣義而言,可包括用作營養劑、某些嗜好品、調味品、色素添加劑,及農藥和獸醫用藥的植物資源。

  沿革 中國是藥用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傢之一,對藥用植物的發現、使用和栽培,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有關史料中曾有“伏羲嘗百藥”、“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記載。雖都屬於傳說,但說明藥用植物的發現和利用,是古代人類類通過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逐漸積累經驗和知識的結果。到春秋戰國時,已有關於藥用植物的文字記載。《詩經》和《山海經》中記錄瞭50餘種藥用植物。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整理出來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國現存秦漢時代最古的醫方,其中記載的植物類藥有115種。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外國的藥用植物如紅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相繼傳到中國。歷代學者專門記載藥物的書籍稱為“本草”。約成書於秦漢之際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記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類藥就有252種。此後,著名的本草書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唐代蘇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其中《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傢本草加以整理總結,收載植物類藥達1100餘種,有不少現已佚失的本草資料賴此得以保存。到明代,《本草綱目》收載的植物類藥已達1200多種。

  隨著醫藥學和農業的發展,藥用植物逐漸成為栽培植物。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已記述瞭地黃、紅花、吳茱萸等20餘種藥用植物的栽培方法。隋代太醫署下設“主藥”、“藥園師”等職務,專職掌管藥用植物的栽培。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當時已有《種植藥法》、《種神芝》等藥用植物栽培專書。到明代,《本草綱目》中載有栽培方法的藥用植物已發展到180餘種。1949年後,對藥用植物資源進行瞭有計劃的調查研究、開發利用和引種栽培。在成分的測定、分離和提取以及藥理實驗方面也進行瞭大量工作。在此基礎上整理編寫出版瞭《中國藥用植物志》、《中藥志》、《藥材學》、《中藥大辭典》、《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等多種藥物專著,收載的藥用植物達5000多種,已栽培的有200多種。

  公元前1600年埃及的《紙本草》及其後印度的《壽命吠陀經》中,均有植物藥的記載。公元1815年後,德國學者出版瞭以植物藥為主的著作《生藥學》。日本本草學傢巖崎常正的《本草圖譜》(1828),搜集藥用植物2000多種。20世紀50~80年代,美國、聯邦德國、蘇聯、法國、日本等在藥用植物的資源調查、引種栽培、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分析、組織培養等方面取得瞭許多成果。

  分類 在中國古代,《神農本草經》把藥物按效用分為上、中、下三品。《神農本草經集註》中除沿用三品分類外,又創造瞭按藥物屬性分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綱目》中采用瞭自然屬性分類法,將所收藥物分為16綱60類,並以生理生態條件為依據,將草類藥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類等。這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分類系統。醫學上一般按藥物性能和藥理作用分類,中醫學常按藥物性能分為解表藥、清熱藥、祛風濕藥、理氣藥、補虛藥等類別;現代醫學常按藥理作用分為鎮靜藥、鎮痛藥、強心藥、抗癌藥等。藥用植物學按植物系統分類,則可反映藥用植物的親緣關系,以利形態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藥鑒定學、藥用植物栽培學常按藥用部分分類,分為根、根莖、皮、葉、花、果實、種子、全草等類,便於藥材特征的鑒別和掌握其栽培特點。現代生藥學常按藥材化學成分分為含生物堿類藥、含苷類藥、含揮發油類藥等,有利於鑒定藥材的功能及其品質,並便於尋找和擴大藥用植物新資源。

  化學成分 藥用植物所含有效化學成分十分復雜,主要有:①生物堿。是一類復雜的含氮有機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和醫療效果。如麻黃中含有治療哮喘的麻黃堿、莨菪中含有解痙鎮痛作用的莨菪堿等。②苷類又稱配糖體。由糖和非糖物質結合而成。苷的共性在糖的部分,不同類型的苷元有不同的生理活性,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洋地黃葉中含有強心作用的強心苷,人參中含有補氣、生津、安神作用的人參皂苷等。③揮發油。又稱精油,是具有香氣和揮發性的油狀液體,由多種化合物組成的混合物,具有生理活性,在醫療上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止咳、平喘、發汗、解表、祛痰、驅風、鎮痛、抗菌等。藥用植物中揮發油含量較為豐富的有側柏、厚樸、辛夷、樟樹、肉桂吳茱萸、白芷、川芎、當歸、薄荷等。④單寧(鞣質)。多元酚類的混合物。存在於多種植物中,特別是在楊柳科、殼鬥科、蓼科、薔薇科、豆科、桃金娘科和茜草科植物中含量較多。藥用植物鹽膚木上所生的蟲癭藥材稱五倍子,含有五倍子鞣質,具收斂、止瀉、止汗作用。⑤其他成分。如糖類、氨基酸、蛋白質、酶、有機酸、油脂、蠟、樹脂、色素、無機物等,各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其中很多是臨床上的重要藥物。

  栽培特點 藥用植物的栽培對環境條件要求嚴格。氣候和土壤是影響藥用植物生長發育的主要環境條件。各種藥用植物對光照、溫度、水分、空氣、等氣候因子及土壤條件的要求不同。如薄荷喜陽光充足,現蕾開花期天氣晴朗,可提高含油量;檳榔、古柯、胡椒在高溫多濕的地區才能開花結實;澤瀉、菖莆要求低窪濕地才能生長;麻黃、甘草、蘆薈的抗旱力強,多分佈於幹燥地區;麥冬和寧夏枸杞喜堿性土壤,厚樸和梔子喜酸性土壤;以根及地下莖入藥的種類,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或壤土中種植等。因此,不少藥用植物隻能分佈在一定的地區,如人參產於吉林,三七產於廣西、雲南等,這些產區的產品質量好、產量高,用於臨床療效也好。在擴大生產進行引種馴化時,新引種地的環境條件與原產地差異不大易於獲得成功;如差異大則須通過逐步馴化的方法。在中國各省區間引種及野生變傢種成功的有地黃、紅花、薏苡、天麻、桔梗、丹參等百餘種;從國外引種成功的有顛茄、洋地黃、番紅花、檳榔、金雞納樹等數十種。

  藥用植物的栽培特點主要表現在:①栽培季節性強。大多數種類的栽種期隻有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川芎、黃連等栽種期隻有幾天到半個月。②田間管理要求精細。如人參、三七、黃連需搭蔭棚調節陽光,忍冬、五味子等需整枝修剪。③須適時采收。如黃連需生長5~6年後采收、草麻黃生長8~9月後采收的有效成分含量高,紅花開花時花冠由黃色變紅色時采收的質量最佳。此外,藥用真菌類植物如銀耳、茯苓、靈芝等,還要求特殊的培養方法和操作技術。

  藥用植物的繁殖方式多樣,除種子繁殖外,還用分根、扦插、壓條、嫁接等方法進行營養繁殖,或用孢子繁殖。

  發展趨勢 藥用植物在醫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將進一步受到重視。植物化學分類方法的進一步應用有利於尋找和擴大藥用植物的新資源。在現有人工選種和雜交育種的基礎上,單倍體、多倍體、細胞雜交、輻射等育種方法將在培育新品種方面起更大作用。組織培養為藥用植物的工業化生產提供瞭新的途徑,並可作為新的生物活性物質的來源。此外,藥理篩選與植物化學相結合的方法的應用,將為研究不同藥用植物類群在成分和療效方面的差異,以及擴大范圍尋找有效藥物、探求藥用植物內在質量和進行藥用植物綜合研究等開辟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