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稱動物農業。從事經濟動物的飼養、繁殖和動物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部門。它與種植業一起,構成農業中相互依存的兩大支柱。在畜牧業生產過程中,首先需要通過人的生產勞動,輸入植物產品(飼料),經過草食動物的消化、利用,才能轉化產出所需要的動物產品;由動物直接、間接產生的排泄物和廢棄物又返回到土壤中去,經過分解,成為植物的營養來源。由此構成土壤→植物→動物(包括人類)→土壤的生態系統。其中,草食動物是第二性生產者。肉食動物和哺乳期幼小動物則是第三性生產者。

  現代畜牧業生產的對象范圍,已從早經馴化的傢畜、傢禽,擴大到許多種原來野生的動物,以至哺乳類和鳥類以外的許多動物門類。但畜牧業生產對象的主體,至今仍局限於少數哺乳類和鳥類中的某些種。其原因可能與納入畜牧業生產范圍的動物,要易於飼養、對人無害以及要不與人爭食或少與人爭食有關。動物園、馬戲團豢養的奇禽異獸和實驗室動物一般不列為傢畜。魚類等水生生物則習慣上列入水產業范疇,雖然實質上也屬動物農業的對象。

  由畜牧業提供的種類繁多的動物產品,是人類營養物質和許多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某些役畜還曾是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重要手段。因此,隨著國民經濟的發達和種植業的發展,畜牧業的地位日益提高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總的趨勢。現在發達國傢的畜牧業產值一般占農業產值的一半以上。

  發展簡史 人類在1萬多年以前已開始從狩獵轉向動物馴養。中國自古有伏羲氏教民養六畜的傳說;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許多重要傢畜已先後馴化(見中國畜牧業史)。最初,人類隻是將傢畜圈養,作為活的肉庫。以後,因飼料來源的不同而逐漸分化為以天然牧草飼料為主的牧區畜牧業和以栽培作物飼料為主的農區畜牧業。牧區畜牧業大致經歷瞭從遊牧、定居遊牧到定牧的發展階段。又由於自然條件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瞭中非、北非、中亞、北美西部、南美亞馬孫河流域、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中國內蒙古、西藏諸大牧區。其共同特點是存在大面積的草原或草山、草坡,遠離消費市場,以生產草食、善走的動物如馬、牛、羊、駱駝等為主。農區畜牧業在較長的時期內隻是與主業種植業相結合的副業。除牛、馬、騾等役畜作為農村的重要動力來飼養外,豬、羊、雞、鴨等傢畜的飼養都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中的一些廢棄物。這種農牧結合的體系有利農業生產。但因囿於自給經濟,生產技術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十分緩慢。

  畜牧業的商品化和動物飼養發展成為一個產業部門,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在英國,由於蒸汽機被應用於毛紡業,對羊毛的需求量激增;隨之發生的圈地運動,促進瞭綿羊業的發展。隨著人口向城市集中,乳、肉、蛋的消費量迅速上升,又帶動瞭都市乳牛業、肉畜業和傢禽業的繁榮。到18世紀,畜牧業對種畜與飼料供應提出瞭更高的要求。R.貝克韋爾等民間肉畜育種傢應運產生。1822年成立瞭第一個純種協會──短角牛協會,從此壟斷性純種組織逐步發展,促使奶牛,肉用牛,毛、乳、肉用綿羊等種畜的生產日趨專門化。農業中的草田輪作制則為常年不斷地向畜牧業供應優質飼草,開辟瞭新的途徑。

  20世紀以來,畜牧科學在遺傳育種、飼料與飼養、繁殖、行為、畜產品加工以及畜牧經濟等方面迅速發展,促使畜牧業生產面貌進一步改觀。在種畜方面,表現為商品性生產愈益集中到少數高產、優質品種,品種內又向專門化品系分化,從而使品種、品系間的雜種優勢利用和多元雜交仔豬、仔雞等的生產得以普及。種畜、種蛋以及精液、胚胎被廣泛地作為商品銷售,也加速瞭良種傢畜的推廣。在飼料生產方面,由於配合飼料的迅速發展,畜牧業生產者不但已有可能獲得養分組合適當的高效飼料,而且降低瞭成本。畜產品加工技術繼19世紀發明罐藏、冷藏和巴氏低溫滅菌等方法之後,20世紀50~60年代又先後發明瞭凍幹技術和高溫快速消毒方法,為更長時期地保藏肉類和乳品提供瞭可能。此外,獸醫、獸藥的進步,畜牧生產設備的現代化,傢禽生產的工廠化,也都使傢畜的飼養、繁殖條件大為改善。由於這些原因,自20世紀2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畜牧業生產取得瞭空前發展。

  產業類別 現代畜牧業存在著牧區的純牧型、農區的農牧結合型和都市的專業企業型3種代表歷史發展剖面的生產類型。其中前二者是傳統的,後者是現代趨於發達的。按生產的對象,主要又可分為下列類別:

  奶牛業 牧區大多終年放牧黃牛,中國西藏高原牧區還放牧犛牛。主要產品為鮮奶、幹酪和黃(酥)油。農區奶牛業有印度和歐美兩種類型:前者利用當地瘤牛或水牛產奶,就地銷售;後者以農牧兼營的酪農戶為主,飼養兼用或專用型奶牛,靠草田輪作或改良草地生產青、幹飼草、飼料,以鮮奶、煉乳、黃油和奶酪等產品供應城市;同時兼營犢牛、肉牛生產。新西蘭奶牛業實際也屬歐美類型。都市型奶牛場多位於大城市外圍,除自產部分青粗飼料外,精飼料靠外購;其生產過程高度自動化。世界主要鮮奶生產國按1985年產量依次為蘇聯(97765千噸),美國(64954千噸),法國(33000千噸),聯邦德國(25675千噸)和印度(18500千噸)。

  肉牛業 除專用肉牛外,奶用公閹牛、淘汰公母牛、幼公犢和役用老牛、牧區牛也供肉用。生產方式有集中肥育法或草地肥育(如新西蘭)和一貫肥育法或精料肥育(如美國的圍欄肥育),以及淘汰牛短期催肥等。肉牛的飼料轉化率雖低,但肉價高,故在不少國傢的產量仍有上升趨勢。1985年牛肉產量以美國居首位(10994千噸),其次為蘇聯(7400千噸)、阿根廷(2700千噸)、巴西(2136千噸)和澳大利亞(1267千噸)等。

  養豬業 豬的生產方式在有些國傢已從個體散養轉向育種、繁殖和商品豬生產專業分工協作的垂直聯營。在歐洲,共同體成員國的企業主以從事育種、繁殖為主,生產雜種仔豬售給農民育肥;經互會國傢則由國營或集體養豬場承擔育肥任務。北美仍主要實行由個體農戶生產仔豬育肥、養豬與糧食生產相結合的方式。1985年世界主要豬肉生產國有中國(16547千噸)、美國(6715千噸),蘇聯(5940千噸)、聯邦德國(3242千噸)和法國(1810千噸)等。

  養雞業 散養雖仍是生產蛋雞和肉雞的重要方式,但養雞業總的趨向是日益大型工廠化,並比養豬業更早地實行瞭育種、繁殖和商品(蛋、雞)生產專業垂直聯營的方式。無論蛋雞或肉雞幾已都是雙雜交種,飼料按營養需要由工廠生產,同時建立瞭高效率的孵化和運銷渠道。發達國傢的少數大型養雞場幾乎可壟斷市場。但從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傢的禽、蛋生產增長較快,發展速度已超過發達國傢。1985年雞蛋生產的主要國傢有蘇聯(4320000噸)、中國(4265000噸)、美國(4041400噸)、日本(2140727噸)、法國(915000噸)和聯邦德國(790000噸)。禽肉的主要生產國依次為美國(7829千噸)、蘇聯(2790千噸)、中國(1602千噸)和巴西(1536千噸)。

  綿羊業 世界綿羊業向以產毛為主,產肉居次。細毛羊多屬美利奴系統;肉用綿羊品種多源自英國;中毛品種則多為二者的雜交產物。細毛羊在牧區大群放牧,純繁或與肉用品種雜交輪換交替,以便既保持產毛種性又能產肉。斷奶羔送農區肥育。1985年原毛產量最高的國傢為澳大利亞(815058噸)、蘇聯(442000噸)、新西蘭(375000噸)、中國(177952噸)和阿根廷(160000噸)。

  專業化生產體系 現代畜牧業專業分工的深化,促進瞭許多專業化企業的產生。它們彼此間聯系密切,已形成一個內容廣泛的生產體系,不僅與種植業等農業部門相互依存,而且與工業以及科學研究部門之間也有密切聯系。構成這個體系的企業主要包括:①種畜業。經營規模已從分散的企業經營發展到垂直聯營的跨國公司,充分利用雜種優勢,廣泛推銷種畜、種蛋、精液和胚胎等。②配合飼料工業。以種植業、動植物產品加工業和化學工業共同提供的動、植物飼料以及包括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抗生素、促長劑等在內的添加劑為原料,根據不同畜種的飼養標準算出最佳成本配方進行生產,並以不同型號出售。③畜產品加工業。除為進行主產品肉、奶、毛等的加工而形成的屠宰、乳品、毛紡等企業外,皮、骨、臟器和羽毛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還帶動瞭制革、煉油、骨粉、豬鬃、羽絨等企業的發展。此外,還有以骨、蹄、角、羽為原料加工成藝術品的。④獸醫事業和獸藥工業。隨著畜牧業走向集約化,獸醫工作已從面向傳染病為主轉向風土病和代謝病;醫療手段也轉向預防為主,生產各種除蟲劑、抗生素、維生素、激素、酶類和種類繁多的無機、有機藥物。⑤畜牧裝備工業。包括設計和建築廄舍、倉庫,制造用於屠宰,牲畜運輸,畜產品的加工、貯藏、分級和包裝,禽蛋孵化和飼料收割貯運的機械設施,直至稱重、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的各種專用工具等。

  世界畜牧業現狀 1950~1985年的35年間,全世界除馬、驢、騾外,各類傢畜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肉用畜禽增長尤快。與1950年相比,1985年黃牛頭數增長59%,豬增長168%;而同期牛肉產量增長125%,豬肉增長265%,其增長幅度都比頭數的增長大一倍,可見肉的增產主要靠單產的增加。禽肉產量的增長更快,1985年比1960年增產達218%(見表)。按人均占有量計算,1985年美國人均占有牛肉46千克、豬肉32.8千克、禽肉32.8千克、牛奶272.1千克,都大大超過世界平均;印度分別為0.9千克、2.1千克、0.2千克、24.4千克,遠低於世界平均;中國豬肉和禽肉的人均占有量分別為16.3千克和1.8千克,高於印度;而牛肉和牛奶的人均占有水平分別為0.4千克和2.4千克,尚不及印度。但從發展速度看,發展中國傢有後來居上趨勢。以1974~1976年為基準,1983年發展中國傢畜產品增長39.91%,而發達國傢僅為13.64%。按人均計算,發展中國傢畜產品增長18.55%,也超過發達國傢(6.94%),增長速度且均略高於糧食。其中總產或人均產量的增長均以中國為最快。

世界畜牧業生產概況

  國際畜產品貿易據1984年的統計,活牛出口以法國居首位,鮮牛肉的主要出口國傢則依次為澳大利亞、聯邦德國、新西蘭、阿根廷和巴西。生豬出口最多的國傢為中國,其次為荷蘭;豬肉的出口量則荷蘭居第一,其次為中國以及比利時、盧森堡。鮮禽肉出口首推法國,其次為巴西、美國和荷蘭。鮮奶和煉乳的出口國傢集中於聯邦德國、法國、荷蘭、新西蘭和美國。畜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傢有意大利(活牛、豬肉)、美國(鮮牛肉)、聯邦德國(豬肉、鮮禽肉)等,蘇聯和日本的肉類進口量也較大。荷蘭是進口飼料,出口奶、肉、蛋的典型國傢。日本既大量進口飼料,又進口肉、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除肉類外,還是羊毛主要輸出國。美國為最大飼料輸出國,但肉類尚不能自給。

  中國畜牧業 中國是某些畜種馴化最早的地區之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地培育並保存瞭豐富的畜、禽種質資源,如適應高海拔的犛牛和藏羊,持久耐勞的蒙古馬和西南馬,以“沙漠之舟”著稱的雙峰駝,繁殖力特強的太湖豬,各具特色的傢禽如絲毛雞、北京鴨和獅頭鵝以及可供特殊用途的矮型馬、侏儒豬等。同時還創建瞭適合不同地區特點的牧區和農區生產經營體制。其中農區畜牧業如北方以關中平原為典型的小麥-棉花-苜蓿輪作制,為著名品種秦川牛、關東驢的培育提供瞭基礎;四川的稻苕輪作、江南的水稻-紅花輪作,保證瞭稻、豬雙收;其他如廣東的桑蠶-魚-豬體系,水稻地區的棚鴨生產,雜糧地區豬的架子-催肥模式等,也都凝集瞭農牧並舉、註意生態平衡的高度智慧。至於中國的畜產品加工工藝則尤有獨創。傳統畜產加工品如火腿、香腸、板鴨、松花蛋以及豬鬃、腸衣等至今仍馳名世界。

  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近百年間,畜牧業的發展停滯不前。50年代以後,傢畜的育種、飼養、繁殖技術有瞭一定進步,曾先後從國外引入馬、豬和肉牛品種,主要畜、禽的品質和產量都有提高。但在較長時期中,由於片面重視糧食,忽視飼料生產,商品畜牧業的發展受到限制,無論農區或牧區都停留在傳統水平。80年代以後,由於進行瞭農牧業體制改革,奶牛、雞和豬的專業化生產發展迅速,部分畜產品產量明顯提高。以1985年產量與1974~1976年的平均年產量對比,除馬、驢、駱駝、綿羊、山羊的產量變化不大,黃牛產量還略有下降外,雞增長95%,騾增長50%,豬增長16%,水牛增長8%。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畜禽的產品率和畜禽產品的人均占有水平還很低。正通過引種和育種、發展種畜業和飼料工業、在人口密集地區更多地建立大型奶牛場和養雞場、采用較新的技術裝備以及加強畜牧教育和科研等措施,為加速畜牧業的現代化創造條件。

  

參考書目

 W.G.Pond etc,Animal Agriculture; Research to Meet Human Needs in The21st Centry,Westview Press/Boulder,Colorado,U.S.A.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