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陸地表面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鬆層。其厚度從數釐米至2~3米不等。土壤與成土母質的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它具有肥力,即具有不斷地、同時地為植物生長提供並協調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的能力。

  對土壤所下的定義並不一致。如奧地利土壤學傢W.庫比納認為,土壤是處於轉變中的有生物寄居的固態地球表層,在生命和生命棲息的特別環境條件影響下產生,經歷著特別的年度變化和一種獨特的發展。他強調土壤是一個始終處於變化中的物體。有的生態學傢從土壤是生物物與環境之間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的場所的觀點出發,認為土壤是生命密度最大、生命物質的地球化學能量最高的那部分生物圈。有的地球化學傢考慮到土壤是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相互作用下的產物,認為土壤是地球上最貴重的風化圈。還有的工程學傢則認為,土壤隻不過是地表與固結巖石之間的任何疏松物質,它的功能在於承受壓力和作為工程材料的來源。

  土壤是歷史自然體 土壤在自然界中處於大氣圈、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間的過渡帶,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中心環節;也是結合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紐帶。所以,土壤既是地理環境要素之一,又是各種地理環境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俄國的Β.Β.多庫恰耶夫根據土壤發生學觀點提出的土壤形成因素學說,正確地指出瞭土壤是一個具有獨特發生發展過程的歷史自然體,是氣候、生物、母質、地形和年齡等五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美國的H.詹尼根據多庫恰耶夫的學說,提出瞭土壤與成土因素之間的函數式:

Sf(ClOrpt,…)



式中S為土壤;Cl指氣候;O指生物;r指地形;p指母質;t指時間,即年齡。

  函數式表明,土壤是隨成土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由於成土因素中的氣候和生物因子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差異,引起地表土壤在性質和類型上呈現出相應的地帶性或區域性變化,從而形成各式各樣的土壤。

  土壤是自然資源 土壤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包括種植業、林業和畜牧業)的基礎物質,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各種農業、林業、畜牧業產品都是直接和間接地從土壤中生產出來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由於濫伐森林而引起的水土流失,曾經導致那裡古代文明的毀滅。即使在科學和工業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包括各種食物和工業原料,依然要依賴於土壤的產出。中國古籍中有“土,地之吐生物”之說。古斯拉夫人則視土壤為哺兒育女的“母親”。在古羅馬的許多詩歌中,還常把土壤比擬為聖潔的“女神”。這些說法從不同的側面形象化地表達瞭土壤的功能及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具的重要性。

  土壤是勞動的產物 土壤又是一種可更新的自然資源。土壤的這種屬性是由於它處於人類長期耕種的條件之下,其肥力水平和生產力可以通過合理的耕作、施肥、輪作等措施而得到恢復和提高,並不因耕種年久而必然衰退。當然濫伐森林、亂墾草原、不科學的灌溉等則會導致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產量降低。從這個意義上說,耕作土壤又是勞動的產物。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生產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類的經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