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嗜血桿菌(Haemophilus)引起的傳染病。見於豬、牛、馬、綿羊和雞等。自從波蘭細菌學傢19世紀末首次分離和敘述一種與人流感有關的細菌以來,相繼報導瞭其他一些能引起多種畜、禽發生不同傳染病,其生長特性類似人流感菌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統稱之為嗜血桿菌。

  豬嗜血桿菌病 由豬嗜血桿菌、副豬嗜血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或副溶血嗜血桿菌引起起的傳染病,又稱豬接觸傳染性胸膜肺炎。在工廠化養豬場中常引起多發性關節炎。呈最急性、急性或慢性經過。病豬突發高燒,呼吸困難,多側臥或呈犬坐姿勢。關節腫脹,步樣踉蹌或跛行。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豬可分別於24小時和2~3天內死亡,慢性型病豬經2~4天恢復正常。吃奶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達100%,育成豬的發病率雖較低,但死亡率也很高。主要病變為漿液纖維蛋白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關節炎。由副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病例多伴發肺炎;副溶血嗜血桿菌的感染病例則以壞死性纖維蛋白性胸膜肺炎和肺的梗塞性病變為特征。可采取鼻汁或氣管粘液等病料鏡檢和培養。也可作凝集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診斷。抗生素如氯黴素或青黴素等有療效,也有用死菌苗免疫而取得效果的。

  牛嗜血桿菌病 由昏睡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敗血癥,可導致發生腦膜腦炎、滑膜炎、胸膜炎和肺炎。多為不顯性感染,呈現臨診癥狀的僅約2~10%。死亡率通常可高達90%。借飛沫傳播,經呼吸道感染。有最急性和急性兩種病型。前者可能在未出現肺炎癥狀之前即死亡;後者通常呈現神經癥狀,如角弓反張、肌肉震顫、感覺過敏等。體溫常可升至41~42℃,於8~12小時內死亡。可根據病牛神經癥狀、呼吸道及關節被侵害、發燒、白細胞減少和腦脊液內細胞增加數量作出初步診斷。但要註意與腦灰質軟化、李斯特氏菌病、維生素 A缺乏癥等的區別。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均具有良好的療效。

  馬嗜血桿菌病 又稱馬傳染性子宮炎。是由馬生殖道嗜血桿菌引起的傳染病。1977年在英國最先報道,法國、比利時、聯邦德國、美國等均有發生。呈高度接觸傳染性。隻見於母馬,發生子宮內膜炎、宮頸炎或陰道炎;公馬呈隱性感染,可通過交配由一匹母馬傳給另一匹母馬。也可通過污染的器械或種馬場工作人員而傳播。據報道,母馬不論懷孕與否均可發生不顯性感染,也不一定妨礙正常妊娠。母驢以及小鼠、傢兔和豚鼠均可人工感染。診斷時可取病料和排出物制備塗片鏡檢,並分離培養病原菌。通過補體結合反應可檢出帶菌母馬。抗生素等藥物有療效。

  綿羊嗜血桿菌病 由羔羊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高度致死性敗血癥。多見於6~7個月齡的羔羊。病羊精神沉悒,體溫升高至42℃,肌肉僵硬,懶於走動。可能在發病後12小時內因肺充血和水腫而死亡,死亡率近100%。如超過12小時不死,則發生嚴重的纖維蛋白性化膿性關節炎。可進行病原菌分離予以確診。應註意與大腸桿菌或溶血巴斯德氏菌引起的急性敗血癥以及腸毒血癥區別。早期應用鏈黴素治療有效。

  雞嗜血桿菌病 也稱雞傷風(感冒),由雞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廣泛發生的嚴重雞病。常伴發病毒感染。病雞發生鼻甲和竇上皮的急性炎癥、氣管破裂、急性氣管炎。滲出物具有高度傳染性,將其與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一起滴入6周齡白來航雞的鼻孔時,比二者單獨分別滴入的雞潛伏期較短,死亡率較高,肉眼所見病變和組織學變化較嚴重。康復雞仍可攜帶強毒菌,從而使感染年復一年持續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