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佈範圍十分遼闊。地球表面除兩極和沙漠外,幾乎都可用於農業生產。在近1.31億平方公裡的實際陸地面積中,約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場,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內陸水域則是水產業生產的場所。農業自然資源的分佈很不平衡。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但按人口平均計算的耕地面積在這些地區之間差別懸殊。北美、歐洲和大洋洲的經濟發達國傢為0.56公頃,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傢僅為0.22公頃,其中亞洲僅0.16公頃(1984)。。森林以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分佈面積較大;草原面積則非洲居首位,亞洲其次;其中不同國傢、地區之間也有很大差異。

  1985年世界人口48.37億,其中農業人口23.28億,占48.1%。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的農業人口分別為1.28億和22.01億,分別占這些國傢人口總數的10.5%和60.7%(表1)。1985年世界總勞動力21.63億,其中農業勞動力10.59億,占49.0%。1965~1985年發達國傢農業勞動力從1.07億下降到0.62億,在這些國傢人口中的比重從10.52%下降到0.5%。而同期發展中國傢農業勞動力的絕對數卻從7.34億增加到9.98億;比重從31.78%下降到27.5%,下降幅度小,速度慢。

表1 世界各地區農業人口比重(198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農業生產有很大增長。1934~1938年世界谷物年平均產量為5.43億噸,1957年增至7.46億噸。這一期間棉花(皮棉)總產量從600萬噸增至780萬噸,原糖總產量從2260萬噸增至3986萬噸(以上均不包括蘇聯)。以1959~1960的年平均產量與1985年產量相比,世界谷物總產量從9.78億噸增加到18.4億噸,棉花(皮棉)從1090萬噸增加到1703萬噸,原糖從5202萬噸增加到9787萬噸,肉類從6060萬噸增加到1.48億噸,牛奶從3.06億噸增加到5.07億噸,水果從1969~1971的年平均2.28億噸增加到1985年的3.12億噸。其中稻谷、棉花和部分水果主要產自發展中國傢,而小麥、玉米和肉類、牛奶則主要產自發達國傢(表2)。如按人均產量計算,則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的差距很大。1985年世界谷物的人均產量為0.38噸,發達國傢為0.76噸,發展中國傢為0.25噸。

表2 世界農產品來源的地區分佈(%)(1985)

  戰後世界農業生產的迅速增長與生產資料投入的增加有關。1969~1971年世界農用拖拉機總數為1550萬臺,其中發達國傢1417萬臺,發展中國傢133萬臺;1984年拖拉機總數增至2395萬臺,其中發達國傢1958萬臺,發展中國傢437萬臺。世界聯合收割機1969~1971年平均總數為258萬臺,其中發達國傢245萬臺,發展中國傢13萬臺;1984年總數增至383.7萬臺,其中發達國傢361.5萬臺,發展中國傢22.2萬臺。世界化肥1965~1966年消費量4391萬噸,1984~1985年已增至14000萬噸。

  戰後世界農產品貿易增長的速度大於農產品生產的增長。以1985年與1969~1971年的平均數比較,世界農產品出口貿易值擴大4倍,其中發達國傢擴大4.2倍,發展中國傢擴大3.8倍;畜產品貿易的增長更快於種植業產品。現在,農產品貿易愈來愈集中到發達國傢間進行,貿易的地區流向也發生瞭很大變化。戰前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地區是西歐,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產品和糧食以及北美、大洋洲的農產品都流向這個地區,以交換其工業品。戰後,特別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以後,西歐農業有瞭很大發展,農產品的進口相對減少而出口增加。除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外,法國和阿根廷也已進入世界糧食的最大出口國之列。蘇聯則成瞭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日本的農產品進口也大增。發展中國傢在世界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的絕對值雖有所增長,但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的相對比重不斷下降,糧食出口大減,反而成為進口地區。隻有部分熱帶特產品的出口還有所增加(見農產品國際貿易)

  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農業 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大多已實現瞭農業的現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農業生產技術的新進步表現在:個別作業環節的機械化已發展為整個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形成機械化、自動化的綜合系列;化肥、農藥的施用水平進一步提高且更趨高效化,生長劑、塑料薄膜等化工產品的應用也更加廣泛;除傳統育種技術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也開始在農業中應用,從而進一步提高瞭人工控制生物遺傳特性的能力,為獲得更加高產、優質和抗逆的生物品種提供瞭可能。所有這些,加上核技術以及電子技術等的應用,已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農業產量水平和農業勞動生產率都獲得瞭突破性的提高。如1950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小麥產量為9000萬噸,1985年達18956萬噸,增加瞭1.1倍。小麥每公頃產量為2.64噸,比發展中國傢的1.68噸(不包括亞洲社會主義國傢)高57%,其中法國和荷蘭的單位面積產量分別高達每公頃6噸和6.6噸。1950~1985年美國農民每一人工時的農場產品增加瞭5.7倍。不少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由於有瞭大量谷物剩餘,農業結構中畜牧業的比重一般已超過種植業;居民食品中面包和薯類的比重下降,奶、蛋、肉類、水果、蔬菜的比重提高。同時大大增加瞭農產品的出口額。

  農業生產經營上的專業化和社會化,也有新的發展。地區、農場經營項目的專業化,已發展為某一生產過程或生產環節的專業化,如種植業中種子生產、施肥或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專業化,畜牧業中種畜、種禽生產,肉牛、肉雞飼養的專業化等。農工商一體化則是農業專業化和社會化發展的產物。它使農業企業和農業產前、產後部門,包括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加工、運銷部門,甚至有關的金融機構和科研機構通過合同等方式形成各種經濟上的聯合,從而提高瞭生產效率,簡化瞭商品流轉環節,降低瞭成本,增強瞭農業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與此同時,以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為主的農業合作在60~70年代也有很大發展。現在美國參加各種合作社的農民約每6個農場主中就有5個。法國和聯邦德國約占70~80%,北歐國傢和日本則幾達百分之百。80年代這些國傢的農產品經合作社銷售的比例從30%至80%不等。許多農業合作組織投資開辦農產品加工廠、化肥廠、農藥廠等,以資本主義方式經營,並也有向農工商一體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發達資本主義國傢農業中的上述變化,並沒有根本改變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在國內,大生產排擠小生產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如從1950年到1985年,美國農場從565萬個減少到233萬個,減少的主要是面積在20公頃以下的小農場。法國農戶中農場面積在10公頃以下的小農戶所占的比例也從1955年的56%下降到1983年的32%,而農場面積在50公頃以上的大農戶則從1960年的6%上升到1983年的14.6%。隻是由於政府通過稅收、信貸等措施的幹預、調節,部分中小農場努力采用生物技術和土壤改良等以改善經營狀況,同時由於大農場為瞭獲得雇傭勞動力的來源,也並不要求完全消滅小生產,才使大生產排擠小生產的過程發展較為緩慢。現在許多小生產者被迫大量從事農業以外的兼業經營,在日本和美國、西歐就都有這種情況。日本農業合作和農工商一體化的發展,雖對中小農場主不無助益,但由於這些經營形式實際上有利於壟斷資本和大農場主加強對農業的控制,其結果也是增加瞭中小農場對大資本的依附性。從國際范圍看,由於許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傢農產品長期生產過剩,市場競爭激烈,農產品實際價格呈下降趨勢,資本主義農業的潛在危機正日益深化。有的國傢近又轉而采取貿易保護主義,並實行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等,這些措施隻能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傢間的市場爭奪更加激烈。

  蘇聯和東歐國傢的農業 蘇聯農業在土地國有化的基礎上,以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為基本的組織形式。國營農場實行專業化的或綜合性的生產經營,商品生產率較高,是國傢取得商品農產品的重要來源。集體農莊經過50年代以後的集中合並,有的轉為國營農場,其數目已由1950年的12.1萬個減少到1985年的2.67萬個;而每個農莊的農業用地面積則由122公頃擴大到6400公頃。同期國營農場由4988個增加到2.27萬個,其播種面積占各類經濟作物播種總面積的53.5%,超過瞭集體農莊。東歐國傢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礎上進行農業的合作化,建立瞭生產資料公有化程度和分配方式不同的農業合作社。同時建設國營農場(南斯拉夫為社會所有制農場)。有些國傢的農業合作社也曾經歷集中合並的過程。但個體經濟在東歐國傢農業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波蘭和南斯拉夫則占主要地位。1980年南斯拉夫私人農場耕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4%,1983年波蘭個體農戶占全國耕地面積的76%。蘇聯和東歐國傢的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農業合作社的職工、莊員、社員都有一定數量的宅旁園地或自留地,並飼養少量牲畜,作為傢庭副業,其產品在蔬菜、水果和傢禽、蜂蜜等的生產供應上有重要作用。近年來,上述體制正在發生變化。

  60~70年代以後,蘇聯的農工商一體化有較大發展。橫向一體化的主要形式是跨單位合作,如由幾個農莊集股合辦工廠、企業等。縱向一體化是由農莊、農場與工業部門合作舉辦各種農工綜合體、農工聯合公司等。東歐國傢也有類似情況。

  蘇聯和東歐國傢在50年代中期以前,政府對國營農場和合作經濟組織的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和牲畜頭數等都下達指令性計劃指標。蘇聯自1965年以後改為國傢隻下達農產品收購量一項指標,並幾次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對超計劃交售部分實行加價收購,1981年起又改為對超過前5年實際平均交售量的部分實行加價收購,同時擴大瞭農業生產單位可以自主向國營、合作社商業或在集體農莊市場上議價出售的農產品的范圍。在東歐國傢,除南斯拉夫早在50年代初已廢除中央集中的計劃制度外,其他國傢也對原來的農業計劃制度和農產品收購制度進行瞭改革。

  蘇聯和東歐國傢原來國營農場實行的勞動報酬工資加獎勵制,合作社或集體農莊實行的按勞動日分配制,也有瞭發展變化。蘇聯於1956年將集體農莊的勞動報酬制度改為按月預支制(仍以勞動日為基礎);1966年又改為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度,即按照國營農場職工相應工種的工資標準,按月發給莊員工資,另按產量和最終成果補發各種報酬或獎金,這樣集體農莊的勞動報酬和國營農場已趨接近。80年代以後,過去曾經試行而未能推廣的集體(作業隊)承包制又受重視,在部分地區推廣較快,並開始試行個人、傢庭承包制。東歐國傢農業合作社按勞動日分配的勞動報酬制度也在70年代末前後改為有保障的勞動報酬制度,並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東歐國傢農業的機械化程度和物質技術水平都有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也取得一定發展。蘇聯的農業總產值指數,如以1950年為100,則1985年為273,年平均增長率為2.9%。1950~1985年蘇聯谷物產量從8120萬噸增長到1.82億噸,年平均增長率為2.9%;肉類從490萬噸增長到1720萬噸,年平均增長率為3.7%。在東歐國傢中,羅馬尼亞和波蘭以發展種植業為主,匈牙利和保加利亞是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則經常進口相當數量的糧食以發展畜牧業。現蘇聯和東歐國傢畜牧業在農業生產結構中的比重,除羅馬尼亞和波蘭外,均已超過50%,民主德國則超過60%。蘇聯由於發展畜牧業的需要和農業產量的不穩定性,自60年代中期起,已由糧食出口國變為進口國,1972年起變為糧食長期入超國傢。

  蘇聯和東歐國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農業人口除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外,都占總人口半數以上,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高達70%以上,羅馬尼亞達60%以上。戰後實行工業化,農業人口有所減少,但速度不快。直到1970年後才有較大改變。1985年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阿爾巴尼亞為50%,南斯拉夫、波蘭、羅馬尼亞為23~25%,蘇聯、匈牙利為17%左右,保加利亞為12%,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最低,在10%左右。農業勞動力的情況大體相仿。農業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1985)以保加利亞為最高,占19.4%;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為最低,分別占12.1%和7.1%;其餘均在15%左右。

  蘇聯和東歐國傢為瞭解決各自農業中面臨的問題和加速農業的發展,都在大力推進農工一體化,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改變著原有的經濟體制。這方面的變化正在繼續發展中。

  發展中國傢的農業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傢主要是農業國。除瞭如中國等已經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傢以外,許多國傢在取得政治獨立後,對原來的土地制度等也進行瞭不同形式的改革。但它們不僅仍受資本主義世界的剝削,而且尚未擺脫國內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束縛,多數國傢尚處於傳統農業階段,有的還保存著原始的遊牧農業和刀耕火種式農業。飼料、種子、肥料等生產資料主要依靠自給。農產品除一部分特產品供出口外,也以自給消費為主,商品率很低。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單一作物經營的局面長期未能徹底改變,農業人口龐大,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產量水平都很低。戰後發展中國傢農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比重雖呈下降趨勢,如1960~1985年間印度的農業產值比重從50%下降到31%,埃及從30%下降到20%,巴西從16%下降到13%等,但農業在多數發展中國傢的國民經濟中仍占重要地位,在有的國傢仍是首要產業,農產品仍是主要出口產品。

  戰後初期,發展中國傢政府都重視發展農業。到60年代,一些國傢曾把國傢經濟發展的重點移向工業,農業生產一度下降。70年代起又重新肯定農業的重要性,大力予以扶持,在發展計劃中給予較多的投資,並進行瞭較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增加化肥、農藥以及農業機械的投入。特別是發軔於墨西哥的“綠色革命”,通過玉米、小麥和水稻的品種改良,對發展中國傢的谷物增產以及糧食問題的緩和起瞭不小作用。許多國傢還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基礎上,發展多種經營和農產品加工工業,對農產品實行保證價格,並發展農業信貸,改進農村交通,為農產品的加工、運輸和銷售提供有利條件。1952~1985年,發展中國傢的農業年平均增長率達2.7%,高於發達國傢。70年代起,農業增長的途徑也由主要靠擴大耕地面積轉變為主要靠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谷物總產量從1969~1971年年平均產量5.89億噸增加到1985年的9.23億噸,單位面積產量從每公頃1.43噸增加到2.17噸,增長的速度均高於發達國傢。按人口平均的谷物年產量也因此從1961~1965年的218.5千克,增加到1979~1985年的243千克。現印度糧食已基本自給;巴西也已成為世界大國中農業發展較快的國傢之一,1985年的農產品凈出口額居世界第2位;非洲科特迪瓦的農業產值1985年比1970年增長43%,近年來糧食已能自給。其他國傢的農業生產狀況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發展中國傢由於人口急劇增長,而經濟、技術條件相對落後,與發達國傢相比按人口平均的農業生產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發展中國傢60年代和70年代每人谷物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4%,80年代前期為0.2%,而發達國傢60年代為1.3%,70年代為1.1%,80年代前期為0.8%。發展中國傢每人平均占有的畜產品、每頭牲畜的產品率和人民膳食中的動物蛋白質比重也均遠低於發達國傢。糧食供應不足仍是許多發展中國傢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戰前發展中國傢尚有大量糧食可供出口,到40年代末已是進口大於出口。為瞭改變這種狀況,發展中國傢正多方采取措施,在振興國傢經濟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農業的發展。由於許多國傢不乏優越的自然資源,這種努力正在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