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科(Ebenaceae)高大落葉喬木。原產中國。栽培歷史在2500年以上。北魏《齊民要術》中已有以君遷子為砧木,用嫁接方法繁殖柿的記載。自明代以來,柿產區多以柿餅代糧備荒。中國北自遼寧,南至廣東,大致在年雨量45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10℃以上等溫線的範圍內都有栽培。其中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諸省的產量約占中國總產量的70~80%。垂直分佈海拔50~1000米以上,最高可達1800米。長江流域一帶有野生柿分佈。柿在日本為主要果樹和觀賞植物之一。此外外在印度、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也有栽培。

  形態和品種 柿樹皮淺灰色成片狀剝落。小枝被有褐色柔毛,葉片橢圓形至倒卵形,葉面光亮無毛,背面有短柔毛。花冠和萼筒通常4裂,花冠乳白至深黃色,單性花和兩性花。雌花常單生;雄花較小,3朵簇生。漿果黃色至橘紅色,有時無種子,或有少數扁平光滑的種子;果梗處有宿存的萼片。果形有卵球形、圓球形、扁圓形、圓錐形、方形等。

  中國柿品種約在800個以上。根據在樹上軟熟前能否自然脫澀分為澀柿和甜柿兩大類。澀柿類果實采收後須經人工脫澀才能食用。中國絕大部分品種屬此類,主要有磨盤柿、鏡面柿、水晶柿、扁花柿、恭城水柿等。甜柿類果實在樹上能自然脫澀,中國至今僅有羅田甜柿一個品種。日本這類品種較多。(見彩圖)

磨盤柿

  栽培 柿性喜溫暖和陽光充足。年平均溫度13~19℃、花期和采收期少雨的地方最適宜栽培,年平均氣溫低於9℃時不能生長。對土壤要求不苛,以土層深厚而保水較好的土壤為宜。生產上都用嫁接繁殖,北方主要用君遷子、南方多用野生柿或油柿作砧木。春季日平均溫度達12℃以上時萌芽。1個月後新梢開始旺盛生長,春末夏初頂端自行枯死,生長停止。生長旺盛的枝條全年有2~3次生長。花芽於6月中旬左右開始分化,冬季中止,次年萌芽時又迅速分化,5~6月開花。一般品種僅生雌花,能單性結實。少數品種需授粉才能豐產。花粉遇水易破裂,花期多雨會影響受精。果實中有含單寧的細胞,在果實發育初期與其他細胞無差別,以後逐漸分化成異形細胞,可溶性單寧物質逐漸增多,食時有澀味。當果實成熟變軟或經脫澀處理後,單寧由可溶性變為不溶性,澀味就趨消失。脫澀方法沿用已久的為溫水脫澀法和石灰水脫澀法。也可用化學藥品處理,將果實置於密閉容器中通入CO2或用乙烯利脫澀。

  生長期間柿蒂蟲為害普遍,常使果實早期脫落而減產。可通過冬季刮去枝幹上老樹皮、摘除樹上殘留柿蒂或在成蟲發生時噴施藥劑等方法防治。多雨年份或濕潤氣候易生柿角斑病、柿圓斑病、柿炭疽病等。

  用途 柿果味甜多汁,營養豐富。除鮮食外可加工制成柿餅、果酒或醋。鮮柿和柿餅以及柿的果蒂、柿霜、葉和根等均可入藥。用未成熟的生柿制成的柿漆,過去是紙傘、紙扇和魚網的塗料。柿樹材質致密,紋理美觀,可制貴重器具。樹形優美,果色紅艷,有觀賞價值。

  可食用的柿屬果樹除柿外,尚有君遷子(軟棗,D.lotus)、油柿(D.oleifera)和美國原產的美洲柿(D.virginiana)等。油柿主要供制柿漆用,近已漸為工業合成塗料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