貯存食用成品油的倉庫。主要由貯油容器(壇罐、油櫃、油池等)及其建築物組成。

  概況 古代食用油的貯存量小,通常存放於石碗、壇罐、瓦缽等容器中。有瞭專門的油脂加工作坊以後,貯存容器改為容量較大的木制油櫃。後來又隨油脂加工方法的發展而出現鐵皮油池、磚砌油池、鋼筋混凝土油池和鋼板油池等。現代食用油庫以採用地上式鋼板油池最多,在一些較大容量的庫點,鋼板油池成群建造,其結構形式由庫點的性質確確定,根據承擔的任務可分為生產用油庫、商用油庫、中轉油庫、海港油庫和貯備油庫等。

  食用油庫的設計 油脂的原料(植物油料)有許多種類。其主要成分是油脂、蛋白質和纖維。按幹基質計算,花生仁、芝麻、菜子的含油量都在40%以上,這類油脂廠成品油庫的容量比大豆、米糠、棉子成品油庫的容量要大20%左右。油脂因含脂肪酸及加工時殘存的雜質,在溫度和水分影響下容易發生油脂酸敗。所以,池壁和池底均應加強耐酸抗腐蝕的防護面層。油脂貯存在油池內時池壁承受液體壓力(側壓力)的大小隨深度而增大,因池壁側壓力而引起的池壁內力(環向拉力)也隨深度而遞增。因此在池壁強度驗算時均按內力的大小進行計算確定。油池的設計除應考慮容積的大小、池壁的強度和耐久性能等外,還要選擇適宜的建庫材料,尤其在寒冷地區還應加強防凍保溫措施。大容量的油池,還應設置進出油的管道裝置和計量貯油高度的標尺等。油池在總平面上的位置應靠近車間和運輸線路(公路、鐵路、河道),並嚴格註意與其他建築物之間的防火距離。

  貯油容器的類型和構造 貯油容器主要有下述種類。

  木制油櫃 按構造可分為架空式和落地式兩種。架空式的木制油櫃是在四周用木柱支承,柱腳架立在磚墩上,形成一種木框架,其四周和上下用木枋予以拉結穿連,結構相當堅固和穩定。其上用木壁板圍成油櫃。油櫃頂蓋上有進油孔,油櫃底部有出油孔。為防止油櫃的滲漏,在壁板接縫處用桐油石灰嵌縫,壁板上粘糊皮紙,用耐酸混合料塗刷面層。

  磚石油池 是用磚石按油池的結構形式和容量大小砌築而成的貯油容器。底板和頂蓋也可以用鋼筋混凝土築成。圓形的居多,直徑一般為3~6米,容量為15~50噸。磚砌油池的豎、橫接縫較多,砌築質量較差時甚易滲漏。油脂對磚石和砂漿都有侵蝕作用,所以池壁和池底應做耐酸防護面層。傳統的方法是先在磚石基層上用水泥砂漿抹平,然後用一層含鮮豬血、石灰、生桐油、清水(其重量比為100:6:1~2:35)的混合料,隔一層白棉紙,分幾層粘糊成耐酸防護面層。也可用水玻璃塗刷面層,而後用氯化鈣溶液作加固處理。也可做成水磨石面層,但磚石砂漿兩者的線膨脹系數不同,常因溫度變化而導致收縮不勻,產生裂隙,增加滲透。為瞭防止油池滲漏,還可以做雙層池壁,中間灌水封閉。

  鋼筋混凝土結構油池 多為圓筒形,直徑一般為6~8米,容量可達100~200噸。池壁和池底耐酸面層的做法可參照磚石油池。

  鐵皮油池 主要用鐵皮制成池頂、池壁和池底。池壁外圍用扁鐵圈箍。容量一般為20噸、30噸、50噸。池身設有進出油管裝置以及入孔閘門等。

  鋼板油池 是中國貯油量最大的油池,呈圓筒形。容量可分為300、400、500、800、1000、2000、3000幾種噸位。一般建成地上式,築在高出地面0.2~0.35米的基座上,四周圍以鋼筋混凝土圈梁,基座一般做砂墊。頂蓋有的是中部有鋼管立柱的傘形罩頂,但以圓球形蓋頂居多,頂蓋上設有通氣孔和輸油管。池身采用各種不同厚度的薄鋼板(一般3~9毫米),通過電弧焊連接而成。鋼板油池和鐵皮油池一樣,常受氣溫影響而引起油脂酸敗或凍結。在嚴寒地區要求在池內裝置暖氣盤管或在油池外部四周砌築圍墻,圍墻與池壁間留有空隙,並填以導熱系數小的保溫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