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莨科(Ranunculaceae)芍藥屬落葉灌木。原產中國的傳統名花。又名木芍藥、洛陽花、鹿韭等。花大而多變,色彩豔麗,富麗堂皇,被譽為“花中之王”。

  概況 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中已有以牡丹根皮入藥的記載。南北朝時始栽供觀賞;至隋已成奇花。唐時牡丹為皇宮珍品,開元年間長安栽培很盛,且育出許多品種。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自長安移至洛陽,號稱“洛陽牡丹甲天下”。明代栽培中心又自洛陽移移至安徽亳州(今亳縣)。約在明嘉慶、萬歷年間山東曹州菏澤牡丹興起,至清代即取代亳州而在全國名列前茅。牡丹約於8世紀時傳至日本,後育成許多品種。1787年傳入英國。此後輾轉流傳,成為世界性名花。

  形態和種類 牡丹具深根性肉質根。株高0.5~2米。枝多而粗壯。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小葉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先端2~5裂,背面具白粉。花單生枝頂,花瓣5~10,雄蕊多數。原種花紅紫色,栽培品種則多種顏色,並形成多種花型。春末開花。蓇葖果。種子球形,黑色,有光澤。

  牡丹品種繁多,迄今尚無統一的分類方法。一般可按花色分為白、黃、粉、紅、紫、黑(暗紫色)、雪青(蓮青)、綠色等品種;按花期分為早花、中花、晚花品種。中國古時還按花型分為多葉與千葉兩類。近代中國的分類系統依據雄蕊、雌蕊的瓣化將牡丹分為3類12型:①單瓣類。花瓣1~3輪。此類有1型即單瓣型(圖1)。②重瓣類。花瓣多輪,由花瓣自然增生或雄蕊瓣化而成。可分為千層組和樓子組2組。千層組花瓣由自然增生為主,形成半重瓣和重瓣花,有荷花型(圖2)、菊花型和薔薇型3型。樓子組花瓣多輪,主要由雄蕊瓣化而成,全花高起,呈樓臺狀,有托桂型、金環型、皇冠型和繡球型(圖3)4型。③重臺類(或稱臺閣類)。由2朵以上單花上下重疊而成,外觀似一朵單花。又分為2組4型,即千層重臺組的菊花重臺型和薔薇重臺型,以及樓子重臺組的皇冠重臺型和繡球重臺型。

  此外,尚有分為3類9型的和按花瓣多少分為4類的。歐美和蘇聯學者常將牡丹與芍藥的花型混合進行分類。

  分佈和習性 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部的甘肅、陜西、山西、四川、河南等山區。性喜陽光充足、幹燥溫涼、夏無高溫,冬不甚寒之地。要求排水良好、中性至微堿性(pH7.0~7.5)的深厚壤土或富含腐殖質的粘質壤土。種胚一般需經2~3個月1~10℃的低溫階段方可發芽。幼苗生長緩慢,約經4~5年栽培始可開花。6~15年生牡丹長勢最為健壯。在中國洛陽,春季氣溫回升穩定在3~6℃以上時,花芽開始萌動並顯蕾;6℃以上時枝葉生長,4~5月開花,花謝後下部腋芽即開始分化花芽,至秋完成。梢端不易木質化,冬季幹冷地區頂梢易幹枯。

  繁殖和栽培 分株、壓條、嫁接或播種繁殖均可。分株繁殖宜在秋季進行,每棵分割的新株一般要有3~5 個蘗芽,切割後陰幹2~3天栽植。壓條繁殖成活率較低。嫁接可於夏秋間用切接或劈接法,以牡丹根或芍藥根為砧木進行根接,嫁接第3年後接穗下部生出自生根,即可移栽,同時將芍藥根切除。播種以種子成熟時即播為宜。栽前3個月內深翻土地並施入有機肥。高燥地用平畦,多雨地區宜築高臺栽植。秋涼後分栽;根掘出後宜晾1~2日,待稍軟時再栽,以防斷根。還可結合分栽采根,制成“丹皮”。冬季包草防寒。生長正常的植株春季萌芽時應整枝、抹芽。花前摘除小而密生的側蕾,可使花朵大而艷麗。對不留種者,開花後須在花下一葉處剪去花枝,並封護傷口以免雨水浸入。開花前後及秋冬之際各施肥一次,以氮肥為主,可混入少量磷肥。主要病害有葉斑病、紫紋羽病等。

  芍藥屬30餘種中僅有幾種為亞灌木,均原產中國,是牡丹育種的寶貴種質資源。有些原種如紫牡丹、狹葉牡丹、黃牡丹、大花黃牡丹等均已用作種間雜交的親本。紫斑牡丹的野生種和栽培品種的抗病性與抗旱力等很強,也可在育種中加以利用。

  園林應用 牡丹雍容華貴,花大葉茂,適於庭院種植或花壇佈置,可叢栽,也可孤植或盆栽。如成片群配以山石道路,則可成為牡丹園。根皮可加工成中藥“丹皮”,有鎮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