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膠體中含交換性鈉較多的土壤,即鹼化度達15%或20%的土壤。凡鹼化度大於5%而低於15%(或20%)的土壤稱為鹼化土壤。土壤鹼化度可由下式計算:

  堿土的主要特徵是呈強鹼堿性反應(pH8.5~11);膠體高度分散、幹時收縮堅硬板結,濕時膨脹泥濘;結構性差,通透性不良;含鹽量不高,土壤飽和提取液的電導率(Ece)小於4毫西/厘米。土壤剖面構型為淋溶層(E)—堿化層(Bth)—鹽積層(B2)—母質層(C)。主要分佈於世界各大洲的內陸幹旱、半幹旱地區,常與鹽土相伴存在。在中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多以斑塊狀零星分佈於鹽土中間。

  形成 堿土因土壤膠體吸附鋼離子而形成。土壤膠體在吸附土壤溶液中鈉離子的同時不斷交換出鈣、鎂離子,從而使膠體中的交換性鈉的百分率增大。其過程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如下:

  關於土壤所吸附的鈉離子的來源,現有三種見解:①來自中性鈉鹽,如硫酸鈉或氯化鈉。即土壤在鹽漬過程中膠體就吸附瞭鈉離子,但因此時土壤含有的大量水溶性鹽類對土壤產生絮凝作用,膠體中的交換性鈉不能發生水解而惡化土壤的物理性質,堿土的特征表現不突出。但當鹽分被淋溶、土壤處於脫鹽階段時便形成堿土。②來自堿性鈉鹽,如碳酸鈉、重碳酸鈉和矽酸鈉。根據鹽分積累的地球化學分異規律,地下水在礦化初期常有較多的堿性鈉鹽,它們的存在使土壤發生堿化。③來自草原地區有機質礦化過程所產生的鈉鹽。三種見解都認為堿土的形成與鹽土有密切的關系。它既可由鹽土脫鹽而成,亦可形成於土壤積鹽的初期。

  類型 根據堿土中存在的附加成土過程的特點,中國境內的堿土可分為3個亞類:①草甸堿土。是受地下水影響的堿土。多見於松遼平原和黃淮海平原。由於地下水埋藏深度較淺(2~3米),因而土壤有輕微的季節性積鹽,心土和底土有明顯的銹斑、銹紋存在。②草原堿土。主要見於大興安嶺以西的高原草原地區。已脫離地下水的影響,有明顯的柱狀、稜柱狀堿化層。③龜裂堿土。是已不受地下水影響的堿土。地表因幹旱呈龜裂狀,幾乎不能生長植物。主要見於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帶。在內蒙古河套平原的西部也偶有存在。

  利用和改良 應根據堿土分佈地區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綜合措施,合理安排農、林、牧生產。堿土改良的中心任務則在於降低交換性鈉的含量,因這是造成堿土pH值高、物理性狀不良、結構性和通透性差、礦質養分有效性低以及產生Na+OH-使植物致害的根源。通常采用下列化學改良措施:①施用石膏、磷石膏和氯化鈣等一類物質。作用是以其中的鈣離子交換出堿土膠體中的鈉離子,使之隨雨水和灌溉水排出土壤。其化學反應過程可用下式表示:

②施用硫磺、廢酸、硫酸亞鐵等一類酸性物質。作用是中和土壤酸度,活化土壤中的鈣,降低土壤溶液中毒害性較大的碳酸鈉鹽類的濃度和提高某些礦質營養元素對植物的有效性。但各種化學改良方法必須與水利措施(灌水、排水)和農業措施(深耕、客土、施用有機肥料等)相配合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