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物質的最小功能單位。去氧核糖核酸(DNA)分子鏈的一定長度的區段,由特定的核苷酸對順序所組成。某些病毒的基因則是核糖核酸(RNA)分子鏈的一定長度的區段。在真核生物中,由於1條染色體含有1條縱向纏繞的DNA分子鏈,所以基因在染色體上也是縱向線性排列的。每個基因在染色體上都有一定的位置(座位)。在染色體上的基因通常稱為染色體基因或核基因。有一些基因位於細胞質中的葉綠體、線粒體、中心粒和質粒上,稱為細胞質基因或染色體外基因。原核生物則沒有像真核生物染色體那那樣的結構。

  對於基因的認識是不斷發展和深化的。經典遺傳學認為基因是決定性狀遺傳的功能單位,又是交換單位和突變單位。1955年S.本澤根據大腸肝菌(Escherichiacoli)T4噬菌體rⅡ基因的精細結構和順反效應的研究,發現基因內部還可再分成若幹亞單位(位點)。各個位點可以獨立發生突變,而且位點之間也可以發生交換。這說明基因作為功能單位(順反子),其內部還可以再分成若幹突變單位(突變子)和交換單位(交換子)。三者不再是同一概念。

  分子結構 DNA 的分子結構是多核苷酸分子鏈的雙鏈,其基本的化學成分為核苷酸。核苷酸由脫氧核糖、磷酸和堿基構成。其中脫氧核糖和磷酸是不變的,堿基則有4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4種堿基由脫氧核糖和磷酸直線連接成多核苷酸分子鏈。兩條多核苷酸分子鏈的堿基一定是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結合及鳥嘌呤(G)和胞嘧啶(C)結合,構成雙螺旋結構的DNA分子(見圖)。A-T和G-C兩種核苷酸對都是由H鍵連接的。DNA雙鏈的這種核苷酸互補關系,使整個DNA分子內的A和T的量必定相等,G和C的量必定相等,而A-T和G-C的量則不一定相等。RNA是多核苷酸的單鏈,其核苷酸的糖基是核糖,4種堿基中的A、C和G與DNA相同,但另一堿基為尿嘧啶(U),而不是T。

  1 個基因包含的核苷酸對數目可以從幾百個到幾萬個。按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從起始點開始,每相鄰的3個核苷酸組成1個密碼子(遺傳信息),控制1種氨基酸在肽鏈上的排列。4種核苷酸共有43=64種組合,構成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以及終止符號。所以DNA分子鏈上密碼子的排列順序,決定著肽鏈上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從而決定蛋白質的結構和性質。

  基本特性 基因具有3種特性:①穩定性。基因的分子結構穩定,不容易發生改變。基因的穩定性來源於基因的精確自我復制,並隨細胞分裂而分配給子細胞,或通過性細胞傳給子代,從而保證瞭遺傳的穩定。②決定性狀發育。基因攜帶的特定遺傳信息轉錄給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核糖體上翻譯成多肽鏈,多肽鏈折疊成特定的蛋白質。其中有的是結構蛋白,更多的是酶。基因正是通過對酶合成的控制,以控制生物體的每一個生化過程,從而控制性狀的發育。③可變性。基因可以由於細胞內外誘變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突變(見基因突變)。突變的結果產生瞭等位基因和復等位基因。由於基因的這種可變性,才得以認識基因的存在,並增加瞭生物的多樣性,為選擇提供更多的機會。

  種類 根據基因功能的不同,主要可分成:①結構基因。指編碼酶蛋白或結構蛋白的基因。這類基因既可轉錄信使RNA(mRNA),又能翻譯蛋白質。②轉移RNA基因。隻能轉錄轉移 RNA(tRNA)、不翻譯蛋白質。tRNA至少有20種,每種tRNA轉運1種特定的氨基酸,在核糖體上按照mRNA所攜帶的密碼,使氨基酸連接成多肽鏈,裝配成蛋白質。③核糖體RNA基因。隻轉錄核糖體RNA(rRNA),不翻譯蛋白質。細胞核中的rRNA基因位於次縊痕染色體的核仁組織中心,葉綠體中的rRNA基因則位於葉綠體DNA上。④操縱基因。其作用是調節相鄰結構基因的活性。由調節基因產生的阻遏物附著到操縱基因上,使結構基因停止轉錄mRNA。阻遏物脫離,結構基因又正常轉錄。操縱基因既不轉錄,又不翻譯。⑤調節基因。對另1個或幾個基因有阻遏或激活的作用。大多數調節基因本身沒有表型效應,隻通過編碼蛋白質間接阻遏或激活結構基因的活性。從基因產物這一角度看,調節基因也是結構基因。

  基因的互作 早期遺傳學認為1個基因控制1個性狀,實際上每個性狀都由不止1個基因的相互作用決定的。每個基因控制1種酶的合成,催化發育該性狀的一系列生化過程的1種。如果其中1個基因發生突變,不能合成相應的酶,一系列生化過程就中斷,該性狀就得不到發育。也有一些基因,本身沒有表型效應或效應甚微,但與另一決定性狀發育的基因(主基因)同時存在時,能影響主基因作用的表現程度(修飾基因)。數量性狀的遺傳常常是受到微效多基因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