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型傢禽。鳥綱雞形目(Galliformes)吐綬雞科(Meleagrididae)火雞屬。又名吐綬雞。火雞肉是感恩節、耶誕節和元旦期間歐美人傢庭餐桌上的必備佳餚。火雞也可供觀賞用。

  起源和生物學特徵 火雞起源於野火雞,約在西元1500年為墨西哥印第安人所馴化,後漸普及於美洲,約於1530年傳入歐洲。現仍有墨西哥野火雞和北美洲野火雞存在,其外貌與馴化的傢火雞相似,,但性情較兇猛。

  火雞的羽毛顏色常見的有青銅色、白色和黑色3種。體軀高大、背略隆起,胸寬而突出,胸與腿部肌肉特別發達。頭頸無毛,而有珊瑚狀皮瘤、安靜時為赤色,激動時為淺藍色。成年公火雞喙上有肉錐,頸上皮瘤較大,羽毛閃閃發光,胸前有黑色須毛一束。求偶時,往往雙翅下垂,尾羽展開成扇形,並發出咯咯叫聲。母火雞皮瘤小,尾羽不展開。火雞有飛至舍頂和樹上高棲的習性。30周齡前後開產,公母火雞配種比例約為1:10。產蛋期短,就巢性強,年產蛋僅80~100個,蛋重75~85克,蛋殼為灰白色,有棕色斑點。種火雞在產蛋22~30周後淘汰,有的可再利用1年。

火雞

  品種類型 美國傢禽協會曾將火雞分為標準型和非標準型。標準型有6個品種:①青銅色火雞。原產美洲。個體大,胸部寬。羽毛黑色帶紅、綠、古銅色等光澤,頸部羽毛深青銅色,背羽有黑邊,尾羽末端有白邊。②荷蘭白色火雞。原產荷蘭。在英國稱英國白色火雞。全身白色,公火雞胸前有黑色須毛一束,體軀比青銅色火雞小。③波朋紅火雞。產於美國肯塔基州波朋縣,由青銅色火雞、淺黃色火雞與荷蘭白色火雞雜交育成。軀體深褐色,但主翼羽、副翼羽及尾羽為白色。④那拉根塞火雞。產於美國,由諾福克黑色火雞、新英格蘭及墨西哥野火雞雜交育成,外貌與青銅色火雞相似,但毛色較淺,有銀灰色和白斑紋,尾羽末端有黑色和白色邊緣。⑤黑色火雞。原產英國諾福克郡,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⑥石板青火雞。產於美國,由諾福克黑色火雞與荷蘭白色火雞雜交,或青銅色火雞與淺黃色和白色火雞雜交育成。羽毛暗灰色。

  火雞按體重通常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一般成年公火雞體重:大型為16千克,中型為12千克,小型為8千克左右。母火雞比公的約小一半。

  現代火雞業多由火雞育種場和繁殖場供應父母代和商品代的種蛋和雛雞;市場上銷售的均為由4個品系雜交育成的商品火雞。

  飼養和管理 火雞的大規模生產多已實現工廠化。生產場所由孵化廠、育雛舍、育成舍和種雞舍等組成,采用密閉式雞舍,自動控制舍內光照、通風和溫度等環境條件,成本較高,但增重較快。種蛋孵化(傢禽)28天出雛。1~25天內孵化機溫度應控制在37.5~38℃,相對濕度55~65%;26~28天移至出雛機,溫度保持在37~37.5℃,相對濕度提高到70~75%。出殼雛雞移育雛室飼養,溫度保持在37~38℃,以後每周降溫3℃,逐漸降到21℃。雛雞一般在6~8周後轉成年雞舍,商品火雞直養至屠宰出售;育成雞一般養至28~30周轉至種雞舍飼養,並適當增加光照的強度和時間,以減少母火雞的就巢性並提高其產蛋率。大型火雞必須用人工授精繁殖。

  火雞飼養需要高蛋白和高能量飼料。不同生長階段的飼養標準為:育雛階段(0~8周)飼糧需含粗蛋白26~28%;育成階段商品肉用火雞(9~24周)飼糧需含粗蛋白18~20%;種雞(9~30周)需要的營養較低,其粗蛋白可逐步下降到14~16%。產蛋期需要的粗蛋白含量為16~18%。

  利用 火雞主要供肉用。肉味鮮美,富含營養,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都較低。屠宰年齡通常小型火雞在12周齡左右、中型火雞在14周齡左右、大型火雞為17~24周齡;體重分別為4~6千克,6~8千克和8~14千克。母火雞的屠宰周齡一般比公火雞早。白色火雞由於屠體外觀較佳,較受歡迎。近年由於市場上廣泛采用分割包裝方式銷售火雞肉,大型火雞已基本上取代瞭中、小型的地位。

  1983年26個主要火雞生產國的產量為219.2萬噸,其中美國占56%。按人年消費量美國最高,達8千克;意大利次之,為4千克。1980年以來,中國火雞業也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