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畜中最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包括由蛔蟲目的蛔蟲科(Ascaridae)、禽蛔科(Ascaridiidae)和弓首科(Toxocaridae) 所屬蛔蟲引起的一類疾病。豬、馬、牛、貓、犬、野生肉食動物如狼、狐和獅等,以及雞、火雞、孔雀和其他野禽均可感染,羊很少發病。不同種的蛔蟲其成蟲各有固定的宿主,一般不互相交叉感染;進入非固有性宿主體內的感染性蛔蟲卵,也不能發育為成蟲。本病對幼畜幼禽危害劇烈,常致犢牛和雛雞大批死亡。

  <病原 蛔蟲是最大的一類線蟲。其中又以馬副蛔蟲為最大,雌蟲可長達47厘米,雄蟲介於15~28厘米之間。雞蛔蟲最小,雄蟲長3~7厘米,雌蟲長7~11厘米。蟲體近似圓柱狀(見彩圖),前端有3個唇,分在背側和腹側,呈“品”字形排列。除雞蛔蟲雄蟲尾端是直的並有明顯尾翼外,豬蛔蟲、馬副蛔蟲、牛新蛔蟲和犬弓首蛔蟲雄蟲的尾端都彎向腹面,可與雌蟲區別。蟲種之間各有不同的形態特征,具有鑒別意義:如豬蛔蟲蟲體表面角質層厚,橫紋明顯,另有4條縱線;而牛新蛔蟲體表角質層則很薄,蟲體較柔軟透明。繁殖力旺盛,如豬蛔蟲子宮內有時含卵量高達26~27億個,日產卵10~20萬個。卵略呈圓形,殼厚,對外界抵抗力極強,耐低溫,如糞便中的馬副蛔蟲卵可在雪層下越冬而不喪失生命力。但高溫(60℃以上)、缺氧或日光直曬可將卵殺滅。新排出的蟲卵無感染性。約經過兩周,當卵殼內的卵胚形成第2期幼蟲時,才能使傢畜感病。蛔蟲卵經口感染是主要的感染途徑。但牛新蛔蟲病是由寄生於懷孕母牛體內的幼蟲經胎盤傳給胎犢的。犬弓首蛔蟲病既可經口,也可經胎盤感染。

豬蛔蟲(雄蟲尾端彎向腹面)

  生活史和防治 蛔蟲卵進入小腸內待卵殼溶解後,幼蟲逸出並進入腸壁血管,隨血流經肝臟、心臟到達肺臟,再從肺泡遊離到支氣管至氣管,然後再上行至咽部,重被吞食而入小腸定居,發育為成蟲。豬蛔蟲在豬體內的寄生時間約為7~10個月。牛新蛔蟲經母牛胎盤傳給胎犢後,在犢牛體內的移行路線與上述相似;成蟲寄生在腸內的寄生時間僅約3個月。犬弓首蛔蟲除有類似的移行路線外,在幼蟲移行至肺臟而未進入肺泡時便折回血循環,帶至其他組織或器官而形成包囊,幼蟲生存於內,成為其他犬、狼等經口感染的來源。移行過程最簡單的是雞蛔蟲。雞吞食感染性蟲卵後,幼蟲在腺胃和肌胃內逸出,入小腸腸腺中,不再移行,並在腸腔內發育為成蟲。蛔蟲幼蟲在移行過程中引起一系列病理損傷,如損傷肺部,可表現咳嗽。成蟲在腸道內奪取宿主營養,刺激腸壁,引起疼痛,腹瀉和便秘交替發生;還可分泌毒素,加重癥狀。大量寄生時會堵塞腸道、膽管或胰管,造成劇烈疼痛,甚至使這些器官破裂,導致死亡。

  診斷常用浮集法,由糞便中采卵作顯微鏡檢查。防治應采取綜合措施,包括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衛生,如糞便堆積發酵殺滅蟲卵和防止飼料飲水污染糞便,以及定期用藥物驅蟲等。藥物如左咪唑、敵百蟲和嗶嗪哌等均有效。免疫預防也在試驗中。